《成为雍正》作者:李正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雍正的成长故事,看到了雍正成长过程中的勤奋、果敢和坚持。但那是政治中的雍正,卸下政治的面具,回归生活的老四,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
那么,在这一节中,就让我们跟着李正老师,看看卸下龙袍后,那个有血有肉的雍正。
父子审美的终极对决
要说这几年在互联网爆火出圈的帝王,雍正绝对是顶流!别的皇帝靠政绩刷存在感,他倒好,仅凭审美就疯狂收割一大波粉丝,直接让无数网友化身“审美粉”。这一切,还得从和他儿子乾隆的“审美对决”说起。
关于乾隆的审美,网友真是苦其久矣。这位盖章狂魔,说得好听点儿是“水印大师”,说得不好听就是“文物牛皮癣生产选手”。古代书画真迹但凡经过他手,他都要强行刷个存在感,盖上自己的专属logo,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记。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原本都是清雅脱俗的传世名作,现在却被乾隆密密麻麻的印章盖得,像贴满了“牛皮癣小广告”,好好的艺术品直接变成“盖章合集”,真是令人无限惋惜。
再看看乾隆时期的瓷器,更是将“乡味审美”发挥到极致。各种鲜艳浓烈的色彩疯狂堆叠,图案繁杂到恨不得把整个世界都画上去,花团锦簇、五颜六色,犹如一座“乡间大舞台”,也难怪乾隆被网友调侃为“土味审美代言人”。
反观雍正,审美那叫一个绝,把高级感玩得明明白白。他不像乾隆那样刻意炫耀,而是崇尚低调简约。雍正时期的单色釉瓷,简直就是艺术品中的艺术品!霁蓝釉像深邃的夜空,沉静而神秘;甜白釉温润细腻,如同羊脂美玉;珐琅彩瓷上的花鸟图案,细腻逼真,色彩淡雅柔和,每一件都透着含蓄内敛的东方美学。怪不得网友直呼,乾隆和雍正的审美,差的不是一星半点,简直隔了一个银河系!
在忙碌的政务之外,雍正很喜欢用烧瓷来解压,而清代宫廷器物的制作,第一步必须由皇帝下旨,提出明确需求,并最终由皇帝确定设计图后才可以烧制,所以清代宫廷器物可以说是皇帝个人审美的直接体现。
雍正在设计器物时,有一个明显的追求和一条明确的红线,追求就是必须“文雅素净”,红线就是不能“乱蠢笨俗”。有一次,底下人做了一方墨砚送给雍正,上面还雕上了花,结果雍正很不喜欢,说这雕花简直就是画蛇添足,原本的素静文雅不是挺好的吗?
为什么雍正品位这么好呢?这离不开他本人的艺术修养。打从当皇子起,雍正就是个文艺气息拉满的“文艺青年”。别的满族子弟痴迷骑马射箭,他却独爱琴棋书画,是皇室里妥妥的“文化人”。琴棋书画四种艺术特长里,雍正除了画画不太擅长外,其他三项都是一流水准。都说艺术是相通的,如此天赋,雍正的审美就不用多说了。
不过话说回来,雍正不爱骑马爱艺术这事儿,在皇子时期还挺尴尬的,毕竟他们生于擅长骑射的满族,可雍正却臂力极弱,连稍微重一点的弓都拉不开,算是一个“文弱书生”了。
爱cosplay,也爱养狗的雍正
审美虽然绝,但在雍正的爱好里最令人称奇的,当属他 “cosplay 鼻祖” 的特殊身份。在等级森严、规矩繁多的封建王朝。皇家的一举一动都被死死框住,稍有不慎就是有失体统。可咱们的四爷偏不按常理出牌,玩起了“角色扮演”,堪称是古代cosplay第一人了。这脑洞和勇气,放在整个古代都是相当炸裂的存在,更别说九五之尊的帝王圈了!
《胤禛行乐图册》的画像,可以说是雍正cosplay的作品集。画里的雍正,穿着五花八门的衣服,顶着千奇百怪的发型,在各种身份中随意切换。他一会站在河边模仿李白,一会模仿藏传佛教徒,甚至还顶着假发,拿着三叉戟,模仿起了洋人打虎。魔性的改变,让人直呼“这还是我认识的雍正吗”,甚至很多网友第一次见到这些图片时,还以为是网友恶搞的图片呢!
雍正玩cosplay,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夺嫡,他通过这组模仿秀,向康熙表明自己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热爱。在那个保守的时代,他就像一个破圈达人,打破了帝王的固有形象,也打破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界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浪漫情怀、敢于追求个性的鲜活帝王。
除了惊艳的审美和独特的cosplay爱好,雍正还是个爱遛狗的“宅男”。在人们的印象中,皇帝日理万机,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政务,似乎没有时间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然而,雍正却在繁忙的政务之余,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休闲方式,那就是养狗。
从现存的史料中可以发现,雍正对养狗可谓是情有独钟。他不仅在宫中专门设立了养狗的场所,还亲自为狗狗们设计笼子、被单和被褥。他的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很讲究。雍正自己从不浪费粮食,但是养狗却总担心它们吃不饱,天天给它们喂牛肉吃。再说衣服,雍正的狗,穿着纺丝的衣服还不够,还穿过貂皮、猪皮,甚至老虎皮、豹子皮。不论古今这些狗的穿着都可以称得上“奢侈”了。由此,我们也能看出雍正对养狗的喜爱。
奏折里的有趣灵魂
那么,说到雍正的宝藏属性,自然也少不了他奏折里的那些神回复。这些年,雍正的朱批在网上火得一塌糊涂,网友们看了直呼:原来皇帝也这么有趣!通过朱批,我们发现雍正简直就是古代“段子手”,金句频出,完全颠覆了我们对皇帝严肃刻板的印象。
遇到尽心尽力办事的臣子,他毫不吝啬自己的夸奖,激动地写道:“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这一连串的感叹,就像在和臣子们激情碰杯,豪迈又真诚,隔着几百年的时光,都能感受到他满满的信任和感激。
有时,他又会犀利地吐槽道:“朕这样平常皇帝,如何用得起你?”瞧瞧这阴阳怪气的语气,简直是㨃人天花板,让臣子尴尬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些朱批,就像是雍正的“朋友圈”,把他的喜怒哀乐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真性情,看到了他的幽默风趣,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情绪。原来,严肃的帝王也会有小脾气,也会有毒舌时刻。这些朱批,让历史课本里那个冷冰冰的雍正,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仿佛就在我们眼前,和我们唠着嗑、讲着段子。
而且在朱批里,我们还看到一个袒露真情的皇帝。雍正很多时候对臣子都是非常体贴的。时至今日,我们依旧能从朱批里感受到雍正给予他们的温柔。
当得知祖秉圭、祖秉衡两位兄弟官员因为做官无法照顾母亲时,雍正没等臣子开口求助,就主动化身暖心大家长,安排专人护送老太太去山西与儿子团聚。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皇帝日理万机,能留意到官员家属的困境,还亲自操持解决,这份心思细腻程度,让人不得不赞叹。当祖秉衡与母亲团聚后,感动得涕泪横流,连夜写下谢恩折子,字里行间都是对雍正的感恩戴德。
类似这样的事,雍正干了不止一两回。还有江苏巡抚陈时夏,因为在外做官,已经19年没有见过80岁的老母亲了,因此,当他上奏雍正,表达自己想请假去云南接母亲的想法时,雍正大手一挥,说:“朕来安排!”
他当即下令,让老太太走官路、住驿站,一路享受VIP待遇。老太太孤独寂寞了19年,却在80岁时风光了一把,也难怪她见到儿子陈时夏时,笑得合不拢嘴,说自己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
陈时夏上奏感激时,雍正的回复更是让人破防,他说这一路上,朕一直很担心你的母亲,如今平安到了就好!这哪里是威严的帝王,分明是操心的大家长。不仅如此,雍正还派人送去人参和貂皮,给母子团圆再加一份喜庆。
这些藏在朱批里的暖心故事,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雍正被误解的“心门”。总有人说他心狠手辣、爱作秀,可面对认真办事的臣子,他从未摆过皇帝架子。当臣子有难处时,他没有冷漠地说“克服克服”,而是拍拍胸脯说“有朕在!” 这样有共情能力的领导,谁能不爱呢?这样的皇帝,谁能不被他的温柔所打动呢?那些朱批里的一字一句,不仅是君臣间的交流,更是一个真实的人,跨越时空,向我们诉说着他的温度与善意。
好,讲到这里,《成为雍正》这本书的共读也就接近尾声了。一周的共读,仿佛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时空穿越。在历史舞台上,雍正或许不是最耀眼的那颗星,但他无疑是最独特、最令人难忘的帝王之一。
李正以细腻的笔触拨开重重迷雾,不仅为我们讲述了雍正如何在“九子夺嫡”的腥风血雨中脱颖而出,更深度剖析了他在位十三年间,以“以一人治天下”的魄力推行新政的艰难与执着。摊丁入亩打破千年赋税桎梏,火耗归公重塑官场风气,军机处的设立强化集权,每一项改革都如利刃,虽刺痛既得利益者,却为康乾盛世的延续奠定了坚实根基。
书中不仅呈现了雍正作为政治家的铁血手腕,更以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勾勒出他丰富立体的人性图谱。雍正的一生,是理想主义者的悲壮征程。他背负着“得位不正”的争议,承受着改革的巨大阻力,却依然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决心,为江山社稷燃烧生命。他的孤独、他的坚韧、他的矛盾,都在李正的笔下纤毫毕现。
《成为雍正》不仅是一部帝王传记,更是一面照见历史与人性的镜子。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会发现雍正留给后世的,不仅是制度革新的遗产,更是一种为理想矢志不渝的精神力量,这份跨越时空的震撼,正是这本书最动人的价值所在。
更新时间:2025-07-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