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些天,青海14岁少女死亡事件的调查结果冲上了热搜。

其中有这样一条评论:学生自杀这事,放到现在已经屡见不鲜了。
用屡见不鲜这个词来形容学生自杀,何其刺耳。
所以,我去了解了事情经过:
事情发生在2024年9月28日,一个普通的周六,正是学生放假,难得休息的时间。
14岁的初三女孩小张却因玩手机,遭到母亲严厉训斥,理由是作业还没做完。
小张想要反驳,母亲二话不说就夺过她的手机,当面砸毁。
那一瞬间,摔碎的不只是手机,还有一个青春期少女最后的尊严。
女孩冲出家门,母亲也固执地没有挽留。
最终,弟弟在楼顶找到了姐姐——隔着三四米的距离,她回头看了这世界最后一眼,然后从18楼纵身跃下。
翻阅这条新闻时,我的心不断下沉。
为小张痛惜的同时,更惊觉这并非孤例。
近些年,有多少孩子在被最亲的人语言暴力后,选择了同样的绝路?
广西12岁女孩,因为没写作业被妈妈责骂,从26楼坠楼身亡。

武汉一男孩在学校玩扑克,被妈妈当众掌掴谩骂,转身跳楼身亡。

一桩桩悲剧背后,“屡见不鲜”四个字像一声沉重的叹息。
而我翻看这些新闻,发现这些父母身上有一个令人心惊的共通点:
他们身上都带着极强的攻击性——无论是言语、行为,还是无形的精神压制。
02
做心理医生的朋友给我讲过一个特别让人心痛的案例。
一位博士妈妈,自儿子出生后便辞去企业高管的职务,全职在家教育孩子。
她对儿子的要求极为严苛,仿佛在完成一件不容有失的作品。
辅导功课时,儿子反应稍慢,她便厉声斥骂“猪脑子”“也不知道随谁,怎么这么笨”。
儿子考试没到前三,她就会大发雷霆,一边拿戒尺抽打儿子的手心,一边嘶吼:“考成这样,你对得起我吗?”
到了初中,她为提升儿子英语水平,强制规定在家只能用英语对话,一旦说错或沉默,迎来的就是一顿严厉的批评与指责。
孩子稍有反抗,她便立刻原地爆炸,劈头盖脸一顿责骂。
她阴晴不定的攻击教育,让儿子每天都像是一只被野兽围困的小白兔一样,活得战战兢兢。
直到某天,儿子在帮忙收拾餐具时,不慎打碎了一只碗。
她狠狠地瞪着孩子,脱口而出:“你说你还能干点啥?养条狗都比你强。”
就是这句话,成了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个一直被否定、被羞辱的男孩,转身从家中阳台一跃而下。
她用怒吼与粗暴,亲手凿穿了儿子对这个世界最后的留恋。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只是像雕刻一件艺术品一样,醉心地雕琢孩子。
他们心中有一张完美的蓝图,孩子表现稍不合预期,便觉得是璞玉有瑕,于是用指责与谩骂作为刻刀,急切地修修补补。
他们忘了,孩子不是沉默的玉石或温顺的黏土,而是一个拥有独立灵魂、正在蓬勃生长的生命。
人格攻击不会让孩子更坚强,只会系统性地摧毁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而这种内伤,往往会伴随孩子终生,在某个时刻,陡然爆发。
03
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电击狗实验”:
科学家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音响响起,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
狗在笼中无法躲避,被电得蜷缩在地,惊恐哀叫。
多次试验后,即便不再通电,但只要音响一响,狗还是趴在地上,瑟瑟发抖。
生物反复经历无法控制的负面事件,就会形成“无论做什么都无济于事”的认知,恐惧也会变成下意识的行为。
同样的,当孩子们面对父母反复无常的怒吼、暴力和威胁时,他们也会陷入痛苦、恐惧、习得性无助的怪圈,并逐渐放弃抵抗,发展为自卑、自闭、抑郁等心理疾病,甚至会通过自残、厌食、自杀等行为释放痛苦。
所以,直接、简单、粗暴的攻击教育,看起来有效,实则是对孩子心灵长久而残忍的伤害。
父母的每一次皱眉,每一次呵斥,每一次暴力,都在悄然塑造孩子的情绪反应模式,塑造孩子的内心和性格。
网上看过一个网友的自述:
父母当年对他的要求就是专业必须第一,第二就是失败。
但他们当着外人的面,就把自己包装得非常开朗和包容。
私底下,他们对自己稍有不满,就会有各种形式的惩罚。
如今网友已经40岁了,依旧对父母很排斥,恐惧,乃至厌恶。
一提起他们就会有应激反应,如果跟父母吵上几句,就会做噩梦,梦见他们要杀了自己。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如此貌合神离,真的令人心痛。
家,本该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和避风的港湾,却成了孩子一生都难以愈合的噩梦。
缺少温情,没有情感交流,只有无止境的攻击,无数被量化的成绩,这不是家,是以爱为名的诅咒,是压在孩子身上的五指山,让孩子终生难以逃脱。
04
最后,如何与孩子相处?请记住两个基本原则。
首先,当孩子犯错时,要把他当作孩子。
理解他认知尚浅,自控能力仍在发展。
成长本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与学习的过程,他需要的不是斥责,而是父母基于理解的包容与耐心引导。
其次,当你批评孩子时,请把他当作成年人。
每句指责出口前,请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掂量:这些话若对同事、朋友说,是否会伤害对方尊严?
孩子同样拥有健全的情感,被责骂会伤心,不被尊重会愤怒,遭受不公会怨恨,无人理解便会痛苦。
下面是一些可以即刻使用的沟通技巧,将对抗转为合作。
请不要说:“我和你说话呢!你听见没有?”
请试着说:“我感觉你今天有心事,愿意和我说说吗?看看我能不能帮到你。”
请不要说:“立刻回房间睡觉!听见没!我说几遍了!”
请试着说:“还有十分钟睡觉,你想先刷牙,还是先洗脸?”
请不要说:“小孩子懂什么?我都是为你好!”
请试着说:“你可以拒绝,但我想听听你的理由,这样才能理解你。”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点明了许多亲子关系的残酷真相:
你种下的是恨,却妄想收获爱;你给予的是痛苦,却期盼得到感激;你投射了阴影,却幻想他永远活在阳光之下。
这从来都是不可能的。
正如纪伯伦在诗中所启示:
你的儿女,并非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借你而来,却非为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不属于你。
愿所有父母都能真正明白: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更不是情绪的容器。
请停止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
点个赞吧,愿你我都能成为孩子身后那座温暖而坚定的桥,而非压垮他的那根稻草。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