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底,一场针对中国半导体企业的 “精准打击” 在荷兰上演。荷兰政府以 “国家安全” 和 “供应链安全” 为由,强行冻结中国半导体巨头闻泰科技超百亿资产,波及全球近 30 个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及人事权,甚至引发企业内部 “宫斗”。这一远超美国直接手段的激进操作,不仅暴露了荷兰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遏制意图,更倒逼中国启动针对性反制,一场围绕半导体产业链的博弈正式拉开帷幕。
荷兰对闻泰科技的围猎并非临时起意,而是一套环环相扣的 “组合拳”,每一步都直指企业核心控制权。
第一步是 “跳过调查的行政封禁”。9 月 30 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直接发布 “部长令”,冻结闻泰科技全球近 30 个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及人事调整权,冻结期限长达一年。其给出的 “国家安全”“供应链安全” 理由,至今未能提供任何实质性风险评估报告 —— 这种 “先冻结再找理由” 的操作,完全背离了其标榜的 “法治精神”。更值得注意的是,荷兰此次动用了 70 年前颁布的《商品供应法》,该法律虽允许紧急情况下管控关键产品,但此前从未对民营企业使用,此次破例显然是 “针对性立法” 的滥用。
第二步是 “内外勾结架空核心管理层”。就在资产被冻结后,闻泰科技子公司安世半导体的三名外籍高管 —— 荷兰籍首席法务官 Ruben、德国籍首席财务官 Stefan、德国籍首席运营官 Achim,突然向阿姆斯特丹法院申请调查公司并采取临时措施。反常的是,向来效率低下的荷兰法院未开庭便直接暂停了 CEO 张学政的一切职务,相当于切断了中企对核心子公司的管理链路。
第三步是 “强制托管核心股权”。10 月 7 日,阿姆斯特丹法院进一步任命一名拥有 “决定性投票权” 的外籍独立董事,并将闻泰科技持有的安世半导体 99% 股权强制托管给第三方。至此,闻泰科技虽名义上是股东,却彻底丧失了对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 —— 这一系列操作从启动到夺权仅用 8 天,节奏之快、手段之狠,背后与美国的联动痕迹清晰可见:美国商务部 9 月 29 日刚升级实体清单管控,荷兰次日便行动,显然是在配合美国 “卡中国半导体产业链脖子”。
荷兰不惜打破自身规则强夺控制权,核心原因在于安世半导体的战略价值 —— 这家企业不仅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关键一环,更是中企海外收购后 “盘活资产” 的成功案例。
安世半导体的前身是拥有 60 年技术沉淀的飞利浦半导体标准产品事业部,2019 年闻泰科技以超 330 亿元投资完成收购。在中资入主前,这家企业已陷入衰退;而被收购后,其业绩实现跨越式增长:2024 年营收达 147 亿元,为荷兰缴纳企业所得税 1.3 亿欧元,在全球功率分立器件公司中的排名从 10 名开外跃升至第 3 名。
更关键的是其技术壁垒。安世半导体掌握车规级功率芯片核心技术,同时在小型号二极管、ESD 保护器件、逻辑 IC 等领域占据优势,是大众、宝马等欧洲车企,以及苹果、三星等科技巨头的重要供应商。可以说,谁掌握安世半导体,谁就能在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拥有更多话语权 —— 这也是荷兰不惜 “明抢” 也要将其控制权从中国企业手中剥离的根本原因。
荷兰此次操作并非个例,近年来西方多国多次以 “国家安全” 为由,打破 “自由市场”“契约精神” 的伪装,对中企海外资产动手。
最典型的便是安世半导体自身的经历。2021 年,安世半导体以 6300 万英镑合法收购英国最大芯片制造商 NWF,收购案已获英国公司注册处股东权益处认可。但 2022 年 11 月,英国政府突然以 “国家安全受威胁” 为由,强制要求安世半导体交出至少 86% 的股份。为减少损失,安世半导体最终在 2023 年 11 月将 NWF 以 1.77 亿美元售卖给美国威世半导体 —— 一场合法收购最终沦为 “为他人做嫁衣”,彻底暴露了西方所谓 “自由市场原则” 的虚伪性:当利益与意识形态冲突时,规则随时可以被撕毁。
面对荷兰的步步紧逼,中国并未被动应对,而是基于自身产业优势,启动了精准反制,同时保留了更多应对空间。
首先是外交层面的明确表态。10 月 13 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指出,中国一贯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针对特定国家和企业采取歧视性做法,敦促荷兰尽快改正错误行为 —— 这一表态既阐明了中国的原则立场,也为后续行动预留了沟通空间。
更具实质意义的是产业反制。荷兰国宝级企业阿斯麦(ASML)是全球 EUV 光刻机的核心供应商,而其 EUV 光刻机最关键的镜头抛光工艺,高度依赖中国供应的超高纯度稀土材料。10 月 9 日,中国发布稀土相关公告,明确将 “芯片、芯片生产设备、芯片测试设备” 纳入稀土管制物项范围 —— 这意味着阿斯麦的核心生产环节将受到直接影响,荷兰政府的激进操作,最终可能让本国支柱企业 “买单”。
中国的反制并非只有稀土一张牌。若荷兰执迷不悟,后续还可通过审查飞利浦、阿斯麦、喜利等荷兰企业在华的税务、环保、市场垄断情况,或将荷兰纳入 “不友好国家名单”,甚至扶持阿斯麦的竞争对手等方式,进一步维护自身权益。中国始终不愿将商业行为政治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容忍他国的 “单边霸凌”。
这场围绕闻泰科技的博弈,也给中国高科技企业敲响了警钟:单纯依靠资金收购海外优质资产的模式已显脆弱,在国际竞争日益复杂的背景下,“自主可控” 才是抵御风险的核心。
对中企而言,未来海外布局需更注重风险预判,尤其是在半导体、新能源等战略领域,要提前评估目标国的政策变动风险,避免重蹈 “收购后被强制夺权” 的覆辙。更重要的是,要加快核心技术自主研发 —— 只有掌握了不受制于人的技术,才能在全球产业链博弈中占据主动,不再因 “卡脖子” 而被动。
荷兰试图充当美国 “马前卒” 遏制中国高科技产业,却忽视了自身与中国经济的深度绑定。阿斯麦离不开中国的稀土,荷兰企业更离不开中国庞大的市场。这场博弈的最终结果,或许会让荷兰明白:在全球化时代,“单边霸凌” 没有赢家,唯有平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事件时间线图表?将荷兰冻结资产、中国反制措施、关键企业动态等核心节点可视化,方便快速梳理事件脉络。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