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死,48伤,600架无人机,31枚导弹,基辅哀悼日。”8月,乌克兰首都基辅在短短一夜间再度沦为硝烟与冲击波的焦土。俄罗斯发动了自年初以来最大规模的一轮打击,欧洲安全的神经一夜绷紧。与以往不同,这一次,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将目光投向中国,公开要求中国表态,提升对乌安全保障等级。国际格局深层次的裂缝,正在这里被重新撕开。
乌克兰危机进入2025年8月,基辅的天空从未像现在这样危险。根据联合国与乌克兰官方数据,8月28日凌晨,俄军针对基辅市区实施大规模无人机与导弹混合袭击:600架无人机与31枚导弹,覆盖的不仅是军事目标,还有城区的普通住宅、欧盟驻乌机构与英国文化协会办公楼。
乌克兰防空部队连续作战,拦截大部分来袭目标,但依然有导弹与无人机突破防线,造成至少18人死亡,其中4人为未成年人、48人受伤。欧盟驻基辅办公室天花板被炸翻,英国文化协会大楼不同程度受损。伤亡情况迅速成为全球焦点,欧洲各国驻乌代表处紧急召见俄罗斯外交官,指责其为“赤裸裸的恐怖主义”。
欧盟驻基辅办公室天花板被炸翻
基辅市政府随即宣布8月29日为哀悼日,全市市政建筑降半旗。市民情绪低落,社交媒体上“基辅之夜”成为热词,多个国际人道组织呼吁各方立即停止针对平民的袭击。
这一系列冲突,并非孤立事件。7月,基辅曾遭受类似袭击,数十所学校、医院受损,6人遇难。俄乌之间的“炼油厂-首都”报复循环愈演愈烈。俄国防部称,此次打击是对乌军袭击俄罗斯南部炼油厂的回应,乌军行动已导致俄炼油产能下降17%,日损超100万桶。
俄乌冲突持续三年,西方社会对乌克兰的支持已现疲态。美国内部大选临近,特朗普为代表的共和党阵营对乌援助意愿减弱。8月30日,白宫发言人公开表示,特朗普听闻基辅再次遭袭“不高兴,但不意外”,并暗示乌克兰袭击俄炼油厂也是诱因。
泽连斯基深知西方支持不如前,不得不重新寻求突破口。8月30日,乌克兰总统在哀悼日后高调发声,不仅要求欧盟出台新一轮制裁,还罕见点名中国与匈牙利,“必须对此表明态度,采取更强硬的立场”。他提出,乌克兰安全保障要升级,需要各国首脑直接参与谈判,将乌安全问题提升到领导人对话层面。
白宫发言人
这一主动点名中国的做法,背后是乌克兰对战略平衡的迫切需求。过去一年,泽连斯基对中国的态度极不稳定:一方面指责中国未阻止战争,甚至“军援俄罗斯”,另一方面又多次表态“不需要中国安全保障”,甚至对中企实施制裁。时局恶化后,却反复向中国“喊话”,试图借中国影响力对俄施压。
分析人士指出,泽连斯基选择公开施压中国,既有对西方失望的现实考量,也受到部分西方政客“只要中国表态,俄乌可停战”的宣传影响。但这一叙事本质上是“捧杀”,将中俄关系简单化,忽视了俄乌冲突的深层博弈。
中国外交部8月29日最新表态,依然坚持中立与和平立场,呼吁俄乌避免冲突升级,不火上浇油,为政治解决创造条件。这一表态既未谴责俄罗斯,也未答应乌克兰关于军事支持的要求,同时继续强调对话与谈判是唯一的出路。
乌克兰的防空体系虽有进步,但多次大规模袭击后,其弱点被不断放大。基辅市区多次被击穿,防空拦截率无法覆盖全部袭击,普通民众安全感严重下降。夜间警报系统频繁响起,社交平台上关于“逃亡路线”“临时避难所”的讨论热度持续上升。
与乌克兰首都的被动防御相对,俄罗斯采取“以牙还牙”战略,回应乌军对俄南部能源基础设施的攻击。俄军对基辅、哈尔科夫等城市实施高强度火力打击,力图削弱乌克兰高科技防御能力。俄国防部仅以“报复”解释行动,并未对平民伤亡做出更详细说明。
西方社会反应强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指责克里姆林宫无和平意图,欧盟、英国等国推动对俄新一轮资产冻结与经济制裁。联合国安理会紧急召开会议,多国代表呼吁加大对乌军事与人道援助。德国、法国、波兰等国宣布将继续提供防空系统和反无人机设备,但整体援助规模已明显低于2023年高峰。
美国政策方向变化格外明显。特朗普及其团队自2024年底以来对乌援助持保留态度,党内分歧加剧。共和党主张将资源优先投入本土安全与经济复苏,对外军事干预意愿走低。拜登政府虽多次表态“坚定支持乌克兰”,但在国会预算争议与舆论分化下,实际援助受限。
乌克兰国内社会情绪陷入低谷。大规模袭击导致城市安全指数下滑,经济发展停滞,基础设施修复速度远低于被破坏速度。失业率与物价双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乌克兰2025年GDP增速将低于1%。全国多地出现抗议,要求政府加强民生保障。
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角色始终备受关注。自2022年以来,中国多次提出“政治解决危机、推动对话谈判”的方案。2025年8月29日,外交部重申立场,呼吁所有各方保持克制,创造和平谈判环境。中国并未公开谴责俄罗斯,亦未答应乌克兰提出的军事援助请求。
泽连斯基频繁向中国喊话,是希望中国利用与俄罗斯的特殊关系,对莫斯科施加影响。但从中俄历年来的战略合作来看,中国难以像北约那样公开军事援助乌克兰,亦不会在俄乌冲突核心议题上轻易选边站队。普京视俄乌战争为国家安全底线,不可能因外部压力轻易让步。
西方部分政界与媒体曾反复建构“中国一句话就能终结战争”的舆论,实质上是对中国的“舆论绑架”。这一叙事无助于实际解决问题,反而模糊了冲突的复杂性。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多次强调,“任何防务独立的国家,不会因为外部一句话而改变根本立场”。俄乌局势的根本动因,仍是地缘安全、民族认同与大国博弈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
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压力也在加剧。欧盟与美国多次要求中国在俄乌问题上“作出更明确立场”,试图通过道义压力推动中国参与对俄制裁。中国外交政策的平衡策略,使其在国际舆论场中处于两难,既要维护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又需维持与西方大国的基本关系。
参考资料:乌克兰基辅遭大规模空袭,已致18人死亡
2025-08-28 22:20·鲁中晨报
泽连斯基“期待中国作出回应”,外交部表态
2025-08-29 13:33·光明网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