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原本票房狂飙、口碑“炸裂”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转瞬之间,就收到了多条一星差评,评分也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电影《南京照相馆》的遭遇,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有些网友更是直言,应该查查打出一星差评的人到底是什么成分,那这些人到底是为何打出已经差评呢?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在这次的差评中,大致能分成三种,首先是剧情逻辑,批评者抓住一处情节猛批,表示王传君饰演的角色费尽心力为家人搞到了通行证,可转眼间,他的家人却依然出现在屠杀现场。
这在他们看来,简直是编剧为了煽情完全抛弃叙事逻辑,其次是历史呈现。有人觉得电影对日军的暴行展现得太过模糊,缺乏应有的“历史浓度”。
他们渴望看到的是更直白、更血腥的控诉,而影片这种相对克制的处理,被解读为一种“弱化历史”的粉饰行为。
最后就是商业动机,这个影片一上映票房增长速度极快,于是“吃相难看”、“发国难财”的骂声四起。
在这些人的眼中,任何与“爱国”和“民族伤痛”挂钩并大获成功的商业行为,都像是在“贩卖情怀”,但支持者的声音也很多,关于“历史呈现”,他们认为这恰恰是导演申奥的高明之处,真正的尊重,不是一遍遍撕开民族的伤口,展览血淋淋的场面来“消费苦难”。
恰恰相反,这种克制与留白,才更能体现创作团队对逝者的敬畏,对历史的尊重,这不是弱化而是升华。
关于“剧情逻辑”,支持者们反问,在1937年冬天的南京,一座人间地狱里,真的还存在所谓的“逻辑”吗?
一张通行证,在尸山血海面前,或许根本就不是护身符,而只是一张随时可能失效的废纸,剧情展现的,正是那种无法掌控命运的、彻头彻尾的绝望感。
而对于“发国难财”的指责,反驳更加直接,主旋律电影过去常陷入“叫好不叫座”的怪圈,如今《南京照相馆》打破魔咒,不正说明我们的市场成熟了吗?这证明观众愿意为民族情怀买单,是民心所向是大好事。
在关于电影评分的问题上,一部分人表现得极为激进,他们无法理解给这部电影打一星的人,愤怒地打出“建议严查”、“查他三代五代”的评论。
在他们眼中,不为这部电影感动流泪打出高分,就是“良心有问题”,甚至是一种对自己民族的背叛。
另一部分人则完全沉浸在情感的共鸣里,他们描述着影院内此起彼伏的抽泣声,描述着人们怎样红着眼眶、沉默地走出放映厅。
对他们来说,影片的细节和逻辑已不重要,那种扑面而来的情感冲击,已经足够说明一切,足以体现出当时“日本鬼子”对中国人的伤害。
还有一派解读派,他们从影片的细节中品味出更深长的意味,比如这部影片结尾没有设置任何彩蛋。
有评论认为这代表我们能安然无恙地走出电影院,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这本身就是最好的彩蛋,影片的意义在他们看来,早已延伸到了银幕之外。
这场针对《南京照相馆》的差评并非孤例,从吴京的《战狼》系列到《长津湖》,以及之后的《八佰》,几乎每一部获得巨大商业成功的主旋律大片,都无一例外地遭受过“消费爱国”、“利用民族情绪赚钱”的猛烈抨击。
这仿佛成了一个规律,甚至这样的抨击还不只是在电影领域,就连制作精良、备受赞誉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也曾被一些账号有组织地打低分、肆意抹黑。
人们开始意识到,这股力量并非仅仅针对某一部作品,它的目标似乎是所有试图凝聚国民共识、讲述中国故事的领域。
当舆论的撕裂愈演愈烈时,多家官媒终于下场,给出这件事做出了定性,划定了边界,明确“坚决反对网暴《南京照相馆》”。
文章区分了正常的文艺批评与恶意的网络暴力,你可以不喜欢剧情,不喜欢电影的风格,来打出一星,但有组织的抹黑和人身攻击就是越界了。
这一定性就意味着争论已不再是简单的影评好恶,而是事关人民记忆与精神守护的严肃议题,毕竟谁也不想在未来的某一天听到自己的孩子询问。
“九一八”警报是代表什么?当年日军真的杀害了那么多的中国人吗?而各种主旋律影片的出现,能让现在的年轻人意识到。
这段对于中国人来说十分重要的历史,即便是日本官方有意去粉饰当年二战中,日军侵略时做出的事情,但我们不能忘记
至于这只“黑手”究竟来自何方?有媒体猜测这背后,很可能和境外有关系,毕竟每一次主旋律影片总是会出现这样的评价,难道都是巧合吗?
在影片里有一句核心台词:“记住血与火,是为了保护好眼前的光。”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也让每个人都对这句台词产生了自己的认识。
最后屏幕前的你对这部影片有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讨论。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8-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