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外国人,毕业于黄埔军校,曾是秋收起义骨干,可惜25岁就牺牲

1928年7月,闽西漳平。暴雨冲刷着山坡上的血迹,第三纵队第七支队二十一大队长陈龙鹤胸口中弹,仍嘶吼着率领党员敢死队冲向敌军机枪阵地。

这位朝鲜青年不会知道,五年前他离开汉城时怀揣的复国梦,最终会化作中国红土地上的一曲绝唱。

从黄埔四期炮科学员到秋收起义骨干,从井冈山连长到血洒闽西的异国英烈,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5岁。

汉城到广州:复国梦遇上革命火种

1926年1月,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新生名录中出现了一个特殊名字:陈龙鹤。这个京畿道骊州(今属韩国)破落贵族子弟,13岁亲历朝鲜“三·一”独立运动后,经爱国领袖吕运亨指引来到中国。在军校炮科,他与林彪、曾中生等成为同学,系统学习步兵操典、炮兵射击技术,更在政治教育中接触马克思主义。某次战术课上,他掷地有声:“朝鲜独立需武装斗争,正如中国革命需枪杆子!”1926年底,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鲜有的外籍党员。

北伐期间,陈龙鹤被编入叶挺独立团。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他随卢德铭警卫团赴南昌参加起义,途中得知起义军已南下,遂转道修水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三湾改编时,仅余700人的队伍中,黄埔生不足十人。毛泽东指着陈龙鹤对战士们说:“看!朝鲜同志都跟我们一起革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退缩?”

井冈淬炼:黄洋界上的炮兵连长

1928年5月龙源口战斗,陈龙鹤的军事才能大放异彩。时任红31团1营连长的他,奉命扼守七溪岭制高点。面对赣军杨如轩部精锐的“钢枪团”,他将仅有的两门迫击炮隐蔽于竹林,待敌攀至半山腰时突然开火。炮弹精准落入敌机枪阵地,红军趁势冲锋歼敌一个营。战后朱德拍着他肩膀赞叹:“黄埔炮科名不虚传!”

在艰苦的井冈山岁月,这位异国军官与战士同饮南瓜汤、共睡稻草铺。某次分到半罐珍贵食盐,他全部倒入炊事班大锅。炊事员急拦:“连长伤还没好!”他却笑道:“伤口撒盐才杀菌嘛!”此事被写入《井冈山革命故事集》,成为官兵平等的生动注脚。

闽西星陨:党员敢死队的最后冲锋

1929年8月,红四军进军闽中。在漳平新桥遭遇战中,担任前卫的第三纵队遭闽军张贞部重兵阻击。时任二十一大队大队长的陈龙鹤见久攻不下,突然跃出战壕高呼:“党员集合!”三十余名战士应声出列。他率这支“刺刀队”迂回至敌侧翼,以血肉之躯冲破三道铁丝网。就在阵地即将攻克时,机枪子弹贯穿他的胸膛。

战士用担架抬他急赴漳平救治。途中暴雨如注,陈龙鹤突然挣扎坐起,用朝鲜语哼唱《阿里郎》,声渐微弱。临终前他紧握政委的手:“告诉我娘……儿子埋在了革命的青山……”

漳平群众将其安葬于青龙山麓,墓前栽种朝鲜木槿。

青山铭记:异国忠魂的永恒守望

1951年,中央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在漳平寻得烈士遗骸,迁葬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1987年雕塑园落成时,何长工将军抚像泣问:“陈连长怎么不在?”工作人员解释:“园内均为已故领导人塑像。”老将军顿杖长叹:“国际主义战士,当立丰碑!”

在韩国骊州陈氏宗祠,族谱用汉字记载:“龙鹤,丙午年(1926)赴中国黄埔军校,戊辰年(1928)音讯断绝。”

直到2002年,韩国学者在井冈山史料中发现其事迹。如今,青龙山烈士墓前的木槿年年绽放,一如当年那个朝鲜少年跨越国界的赤诚。


【参考资料】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余伯流著,江西人民出版社)
《黄埔军校同学录(第四期)》(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
《朝鲜籍红军战士陈龙鹤事迹考》(《军事历史研究》2018年第3期)
《井冈山革命故事集》(江西教育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8

标签:历史   黄埔军校   秋收起义   骨干   外国人   牺牲   可惜   井冈山   漳平   朝鲜   连长   战士   机枪   韩国   党员   汉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