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捅马蜂窝”这样的内容在平台传播,不仅对创作者自身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也会对受众,尤其是年轻群体产生不良示范效应。图/“瑶族建哥”社交平台账号
近日,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视频称,户外网红博主“瑶族建哥”在江西的山上被马蜂蜇伤身亡。9月4日,红星新闻记者从“瑶族建哥”家属处证实了相关消息。
据了解,“瑶族建哥”来自广西,主要从事户外找蜂相关工作,包括摘、挖马蜂窝与销售蜂产品,他还经常在社交平台分享户外找马蜂的视频。作为“专业人士”,“瑶族建哥”或许不会想到,自己会因此丢了性命。人们在为一条生命的离世感到痛惜的同时,也需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个体悲剧,更是对网红生态的警示。
在人们的常识性认知中,体大身长的马蜂是不好惹的,其毒性大,还具有极强的攻击性。此前,就不时有马蜂蜇伤、蜇死人的新闻报道,甚至有网红为提升直播热度策划捅马蜂窝事件,最后该网红因被蜇伤进了重症监护室。当时就有不少网友留言称其为“花样作死大赛冠军”,认为“他完全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的代表”。
此次,多次进行诱蜂操作的“瑶族建哥”的不幸离世说明,前车之鉴,没有成为后事之师。当流量成为唯一的追逐目标,“网红冒险”丢了边界,网红经济中的一些“作死式赛道”已然异化为致命游戏。
当前,许多网红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选择了以危险的方式博取眼球。从高空跳伞到野外探险,从接触野兽到挑战极限运动,“危险”似乎成了流量的催化剂,“作死式”玩法,似乎成了一种内容创作趋势,甚至流量密码。
某种程度上而言,惊险、刺激的视频内容确实能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网红从提高自身知名度和获取流量的角度出发,迎合受众的“内容偏好”,也是一种市场行为。但惊险、刺激不是“作死”,网红创作必须以安全为前提。
需看到的是,类似“捅马蜂窝”这样的内容在平台传播,也会对受众,尤其是年轻群体产生不良示范效应。
《网络主播行为规范》明确规定,网络主播应当“自觉反对流量至上、畸形审美”,不得出现“介绍或者展示自杀、自残、暴力血腥、高危动作和其他易引发未成年人模仿的危险行为”。
一些“作死式玩法”的流行,往往伴随着网红们的逾规越矩,这也反映出平台算法的某种畸形导向。在流量奖励机制下,内容的价值被简单等同于热度,安全与责任则被边缘化了。
对此,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内容的规范与引导。平台更是责无旁贷,对涉及高风险行为的内容,应设立明确的警示标签与安全审核标准,避免“越危险越受欢迎”的恶性循环。
作为内容创作者的网红,自己也需明白,对流量的追逐不应以生命安全为代价,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更需要的是有价值、有意义、有深度的内容,而非一时的刺激。
撰稿 / 流水(媒体人)
编辑 / 柯锐
校对 / 赵琳
更新时间:2025-09-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