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城绛县,一场关于“少年担当”温暖故事正在传递,9岁小学生许平安,在垣曲游玩时意外发现一只带盖铜瓶,因心怀对文物的敬畏,主动将其上交绛县博物馆。这份纯粹的初心,不仅收获了博物馆的暖心回应, 更在古绛大地奏响了文物保护的强音。
河边捡到“神秘铜瓶”,交给让它发光的地方
暑假里,许平安跟着家人在垣曲县古城镇码头湿地公园游玩时,打水漂、捡石头的过程中,一个圆圆的“瓶盖”引起了他的注意。出于好奇,他在泥里小心翼翼地挖掘,竟带出了一只古朴的带盖铜瓶。他在河边仔细清洗,让铜瓶的轮廓逐渐清晰。
面对长辈“扔掉”的建议,许平安却没舍得,坚持将铜瓶妥善保管。老姑的一句“在太原博物馆见过类似的瓶子,可能是古董”,让他更坚定了要妥善处理这件物品的想法。为了弄清铜瓶的来历,带着这份质朴的责任感,许平安和家人辗转将铜瓶送到绛县博物馆。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博物馆传来了消息。9月16日,博物馆为许平安开具了移交证明,正式接收这件器物。

绛县博物馆以暖心回应守护少年初心
收到铜瓶后,绛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被孩子的真诚打动,对他们的行为十分赞赏。虽然经过后期专业研判,“(年份)估计最长不超过10年”,这只铜瓶实际是一件现代工艺品,但考虑到少年保护文物的初衷十分可贵,和“不以善小而不为”的担当,早已超越了器物本身的价值。
绛县博物馆负责人表示,据了解,发现这只瓶子的共有2位小朋友。尽管铜瓶并非古代文物,但孩子们主动上交的举动,正是文物保护最需要的“种子”。为了保护这份难能可贵的文物保护意识,博物馆不仅为他们开具了《移交证明》,还特意给他们一人颁发了一个荣誉证书,肯定他们 “拾金不昧、守护文化” 的行为,以鼓励这种主动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

绛县博物馆这种“以鼓励护初心”的做法,让绛县的文物保护宣传多了一份有温度的注脚。文物保护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命题,它可以是一个孩子泥地里的一次弯腰,是一份主动上交的纯粹初心,为守护童心的绛县博物馆点赞!
少年许平安主动上交的行为,以及绛县博物馆的暖心举措,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一次生动的“文物保护课”。就像横水西周墓的青铜会褪色,太阴寺的石碑曾蒙尘,但少年的初心、博物馆的暖意,会在古绛大地上慢慢沉淀,变成比文物更长久的“宝藏”。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