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餐饮爆火!中国店陷低价战,出路在哪,到底要不要学日本?

一开年,我认识的几个餐饮老板就没笑过。

有个开川菜馆的大哥跟我说,以前做餐饮,不赚钱才算亏;现在倒好,不亏钱就等于赚了。

你去街上转一圈就知道,不少店门口的“旺铺转让”牌子挂了快俩月,旺季没见多旺,淡季更是冷清得厉害。

可有意思的是,这边本土老板愁眉苦脸,那边日本餐饮品牌却卖得热火朝天。

我前阵子去北京西单,路过寿司郎门口,队伍排了快半条街,打听了才知道,人家每天限号2000个,想吃饭得提前半天来等。

还有萨莉亚,前段时间看新闻,它2025财年前三个季度,净利润直接冲到了历史最高。

要说功劳,中国市场得占大头,销售额比去年多了10个多点,算下来有630多亿日元。

一边冷一边热,这反差也太大了。

后来我翻了本叫《第四消费时代》的书,作者是三浦展,号称研究日本消费的专家。

他说日本一百多年的消费分了四个阶段,从最早围着国家转,到后来围着家庭、个人,再到现在讲究低价和情绪舒服。

本来想觉得这跟中国没啥关系,后来发现还真有点像。

你看现在,不少人收入没以前涨得快,房子也没那么值钱了,家里愿意生孩子的也少了,60岁以上的老人都超过3亿了。

大家花钱也变了,以前爱买名牌,现在更在意值不值;以前吃饭追求档次,现在更想吃得舒服、花钱少。

就连单身的人都多了,2025年光单身成年人口就有2.6亿,占了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

这么看,日本餐饮经历过的事,咱们现在差不多也遇上了。

日企凭啥在咱这儿卖得火?

日企能在中国卖得好,不是光靠运气,人家是真有实打实的招儿。

第一个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说通俗点就是性价比高。

你肯定听过吉野家、食其家这些日本牛肉饭品牌,它们当年在日本经济不好的时候,就是靠便宜又实在的套餐火起来的。

寿司郎更厉害,直接搞了个“百元寿司”,把价格压下来,成了日本人常吃的“国民寿司”。

萨莉亚的老板更直接,他说做连锁不是要开多火的店,而是要开那种销售额一般,但能赚着钱的店。

你看萨莉亚的净利润率,2025年前三季度才4.1%,不算高,但架不住店多、卖得多,照样能赚钱。

这一点咱中国不少品牌就没学明白,很多人把“性价比”当成“卖低价”,比如前阵子咖啡圈的“9块9大战”,最后大家都没赚到钱,消费者也没喝到多好的咖啡,真没必要。

日企的低价不是瞎降,是把成本控得特别严,该省的省,该花的花,这样才能既便宜又保证品质。

除了性价比,日企对单店的运营也抠到了细节里。

就说萨莉亚,我之前去吃饭,发现服务员上菜不用托盘,直接把盘子叠在胸前。

后来才知道,这么做能省8.6秒。

而且店里的员工啥都干,又要点餐,又要收拾桌子,还要补食材。

就连冷藏柜都按“伸手就能拿到”的原则摆,备餐的路线弄成U型,就是为了少走路、省时间。

这么算下来,萨莉亚能做到15分钟翻一次台,真不是吹的。

用工方面,萨莉亚也很“精”。

大部分门店只有4个正式员工,剩下的都是小时工,正式工和小时工的比例是1:4。

这样一来,人工成本就降下来了,能控制在12%以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了不少。

选址也有门道,专挑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但又不选最黄金的位置,租金能省一大笔,大概只占销售额的13%,比行业平均低了一半还多。

省下来的钱,又能用来降低菜价,吸引更多顾客,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还有一个关键,就是日企的供应链特别成熟。

日本餐饮早就从“手工做饭”变成“工业化生产”了,效率高得很。

比如有个叫玉子屋的日本外卖品牌,蒸米饭能精确到每粒米的吸水率,控制在62.5%左右,差不了1%;分菜用机械臂,误差能控制在3克以内。

就连送外卖都快,上午10点前接单,11点半就能送到,冷藏车的温度差不了0.5℃。

日清集团更厉害,学了丰田汽车的“准时制”,做到了“订单下了4小时内,食材就能送到店里”,基本没有库存。

日本餐饮的冷链覆盖率也高,有95%,食材损耗率不到2%。

对比一下咱们中国,2025年餐饮连锁化率才24%,还不到日本的一半,冷链和损耗问题也没解决好。

这么看,日企的供应链确实值得学。

别学低价内卷,这几条路更靠谱

讲完日企的招儿,咱得说句实在的,咱中国餐饮不能直接照抄。

为啥?因为咱这儿情况不一样。

日本国土小、民族单一,模式容易复制。

但咱中国地大,一线城市的人已经追求简单、舒服了,三四线城市还在想着消费升级。

而且咱的数字化程度比日本高,外卖、直播、团购渠道多,日本根本比不了。

要是硬抄,怕是会走歪路。

那中国餐饮该咋破局?第一条路就是别再搞“低价内卷”了,得走“高质平价”的路子。

之前咖啡卖9块9,看着热闹,其实大家都没赚到钱。

而且不是谁都能玩低价的,像蜜雪冰城能卖3块钱的柠檬水,是因为它有5万多家店,一年能买11.5万吨柠檬,采购价低。

瑞幸能天天9块9,也是因为2.6万家店的规模在那儿摆着,光巴西咖啡豆就买了人家对华出口的六成。

对大多数中国品牌来说,“高质平价”才更现实。

就说南城香,去年北京快餐圈打得火热,它没跟着降价,反而转型做“现炒社区食堂”,强调食材是基地直采的,新鲜。

今年4月份车公庄店重装开业,效果立竿见影,一天能接待1000多个顾客。

这说明只要东西好、价格合理,消费者是愿意买单的。

第二条路就是拥抱智能化,用机器帮着干活。

今年7月京东开了“七鲜小厨”,主打现炒,还承诺5分钟出餐,靠的就是炒菜机器人,一开就爆单,一天能接1000多单,还说三年内要开1万家店。

现在不少品牌都在买炒菜机器人,小菜园花1.5亿买了3000台,霸碗700多家店全配上了,锅圈还投资了机器人公司。

这机器是真管用,3到5分钟就能做好一道菜,高峰期能多接待不少人。

而且放调料能精确到克,菜的味道不会忽好忽坏。

最关键的是能省成本,人工能降40%,厨房空间能省30%。

以后技术再升级,说不定机器人还能自己学新菜,那可就更厉害了。

第三条路就是回归“现做”,再加上“细分”。

中国人吃饭就认“新鲜、热乎”,预制菜虽然方便,但很多人不喜欢。

所以像乡村基关了中央厨房,承诺现炒现做;太二升级了“鲜活模式”,用活鱼、鲜鸡;左庭右院强调牛肉当天鲜切。

这些做法都很对中国人的胃口,而且现在餐饮得“专”,不能啥都卖。

庆春朴门就只做素食,结果北上广深的店都成了当地热门;自助小火锅专门解决“一个人吃饭”的问题,也火了;就连茶饮圈,麒麟大口茶只卖一款茶,照样能站稳脚跟。

搞不清那些啥都想做的品牌,最后反而没了特色,消费者记都记不住。

还有一条路,就是多给消费者“情绪价值”。

现在年轻人吃饭,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为了开心、社交。

比如跳海酒馆,顾客能申请当“兼职打酒师”,还能决定放什么音乐、搞什么活动,甚至能分业绩。

就这么玩,2023年就赚了1个亿,30家店都盈利,平均10个月就能回本。

北京还有个叫“宫宴”的店,搞“汉文化美食剧场”,又有演出又能吃饭,复购率高达40%。

1800块钱一位的夏日晚宴,得提前7天预约,498块钱的基础套餐也不愁卖。

现在年轻人愿意为开心花钱,只要能让他们觉得值,价格高点也愿意。

总的来说,2025年中国餐饮确实不好做,但也不是没机会。

日企的经验能参考,但不能照搬。

咱们得结合自己的情况,走“高质平价、智能化、现制细分、情绪价值”的路。

就像行业里说的,经济好的时候拼谁能搭上车,经济不好的时候拼谁看得清。

餐饮人别光愁,得主动变,这样才能熬过寒冬,把店开得更长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美食   低价   日本   中国   出路   餐饮   品牌   寿司   机器人   块钱   外卖   平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