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二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科技创新中心与科研城市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CIDEG研究团队与自然科研智讯(Nature Research Intelligence)合作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GIHI2025)正式发布。这也是GIHI连续第六年发布。
中国创新城市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优势持续增强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排名前20城市(都市圈)。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
指数显示,旧金山-圣何塞及纽约蝉联冠亚军。北京得分85.19,连续4年位列前三。粤港澳大湾区跃升2名至第4,在前10强城市(都市圈)中进步最为显著。上海则排名第10。
就地区而言,美国城市(都市圈)在顶尖梯队中占据主导地位;欧洲拥有稳健的中坚梯队;亚洲则展现出较强的集体崛起之势。
中国创新城市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优势持续增强。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和上海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稳居前10,持续领跑全球创新发展。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在科学中心维度首次登顶,粤港澳大湾区在创新高地维度跃升至第2。
中国共有21个城市(都市圈)入围全球百强,其中14个城市排名上升。排名在26至50位的南京、杭州和武汉位势显著提升,中坚力量持续壮大。
据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Nature Research Intelligence)联合开发,自2020年开始逐年跟踪和刻画全球创新发展的最新趋势,旨在为公共政策制定者和创新实践者提供参照依据。GIHI2025采用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创新生态三个维度共计30个指标,对113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参评城市和12个微型科技创新中心参评城市进行评估。
北京在科学中心维度首次登顶
分析指数发现,全球创新热点与巨型城市群(Megaregions)的地理位置高度重合,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地区的中国和日韩,呈现“多极化、集群化、网络化”特征。其中,中国自北向南形成三大超级热点:京津冀以北京为核心,推动科研知识外溢。长三角立足上海的资源集聚优势,带动江苏、浙江、安徽产学研协同。粤港澳依托先进制造与数字经济融合,借跨境协同与全球市场提速发展。上述巨型城市群不仅为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利土壤,更通过构建紧密高效的跨城协同网络,推动热点城市辐射赋能邻近城市。

全球创新热点区域。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
从三大评价维度进行分析,在科学中心方面,中国城市(都市圈)排名整体跃升,这主要得益于科研队伍的稳步扩张,以及科技论文在社会、产业界中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北京在科学中心维度首次登顶;南京综合排名提升5位,首次跻身前10,与北京、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上海共同构成中国在科学中心建设上的核心力量。
创新高地方面,中国城市(都市圈)在技术专利与新经济发展方面快速追赶。其中,上海排名第9,连续3年攀升。杭州排名第15,首次跻身全球前20强,在阿里巴巴、Deepseek等头部企业的引领下,成为加速崛起的新兴科创城市的典型代表。
创新生态方面,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论文合著网络和专利合作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引领中国创新网络深度嵌入全球科技创新版图。
专家共同探讨科研城市发展趋势
论坛当天,施普林格·自然研究团队还现场发布了《自然》增刊——《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5》。本期增刊通过聚焦全球主要城市及都市圈2024年在自然指数(Nature Index)追踪的期刊上的科研产出情况,探讨了当前全球的科学发展趋势。自然指数数据显示:北京仍然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科研城市,2016年以来一直居于榜首。2023年至2024年,上海再次位列第二,调整后份额增长了19.98%。跻身全球十强的美国城市2023年至2024年份额均有下滑。
同时,国内外专家齐聚,共同探讨科技创新和科研城市发展趋势,为北京和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智慧,提升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东京大学先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元桥一之,就大学作为创新集群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主题分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唐杰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例,讨论创新合作如何驱动知识溢出;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陈海鹏则分享了上海国际科创中心政策的演变,并对科技趋势、战略使命与市场需求的协同进行探讨。
“在中国科学创新蓬勃发展的大势头,以及国家政府对科学创新的大力支持下,未来,我们希望能够更多地关注体制机制创新、关注创新生态的建立、关注不同的科研机构、产业部门、第三方机构的多元连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CIDEG 主任陈玲表示。

11月16日,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科技创新中心与科研城市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CIDEG主任陈玲发言。主办方供图
据悉,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是一家公共政策研究智库,成立于2005年,隶属清华大学。中心致力于产业发展、环境治理与制度变迁领域的政策研究和学术交流,旨在提高中国公共政策与治理的研究与教育水平。
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赵琳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