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籍抗日名将吴光亮:两度守台铸忠魂,一生家国寄初心

回望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壮阔史诗,清末广东英德籍抗日名将吴光亮的事迹令人瞩目。这位从广东清远英德黎溪镇松岗村走出的将领,以两次赴台抗击日寇的铁血行动、长期治理台湾的务实作为,在海峡两岸留下跨越百年的家国担当,其守护台湾、抵御外来侵略的壮举,至今仍为人们所铭记。

临危受命:

英德募“飞虎” 跨海守台湾

时间回溯至1874年,日本借琉球船民遇害为由,悍然出兵台湾牡丹社,发动近代对中国领土的首次武装挑衅。危急时刻,沈葆桢等四位官员联名上奏,力请调派吴光亮赴台御敌

接到命令的吴光亮,第一时间在其家乡英德黎溪,招募兵勇组建“飞虎军”,随钦差大臣沈葆桢渡海赴台,抢筑城防。史料记载,他仅用数月便加固台湾郡城防御体系,使这座东南海疆重镇“固若金汤”,成功遏制日军扩张势头,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筑起坚固屏障。沈葆桢对吴光亮十分器重,曾在亲笔信函中称其为“赤嵌一柱”

《吴光亮传》

暮年再战:

61岁督师反割台 饷绝犹守山河

1895年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台湾面临被割让的命运。时年61岁休致在家乡的吴光亮,接到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力邀,再度披甲赴台。彼时,台湾民众自发组建义勇军,统领丘逢甲在致吴光亮的信中写道:“霁翁仁兄军门乡大人麾下:仰望孙吴声望久矣,闻荣戟重来,海上军门同声欣慰,想见名将夙期也”,字里行间满是对这位名将的期盼。

《吴光亮传》

抵达台湾后,吴光亮迅速在新竹、苗栗部署防务,尚未完成布防,便在凤山桥与来犯日军正面交锋,首战即击退敌军。此后数月,他率部坚守阵地,直至粮饷、军械耗尽,才怀着未竟的守土之志撤离。尽管未能实现长期固守,但他以“官民共抗”的实际行动,成为反割台斗争中极具代表性的爱国将领

治台兴邦:

四度赴台留功绩 古道学堂映初心

除了抗日战绩,吴光亮更以“治台能臣”的形象留名史册。他一生四度赴台,曾统领全台军务。“开山抚番”是吴光亮在台湾作出的最大贡献,也是其毕生最重要功绩,其督建的八通关古道,作为台湾史上第一条“横贯公路”,在台湾东西部开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既起到巩固边防、阻遏外敌的目的,又造福了沿途百姓,至今仍被列为台湾一级古迹。

八通关古道重要历史遗迹之一 “万年亨衢”摩崖石刻

中横贯台湾山脉的通道

《吴光亮传》

此外,他还捐款修建道路、渡口、书院、祠堂、会馆等公益设施,深得当地原住民的拥护和爱戴。面对土著与客籍汉族居民的矛盾,他采取宽严相济之策化解冲突;为推动台湾开发,他指导山民开垦荒地、学习织布,并开办学塾推动教育;在吴光亮逝世100周年之际,台湾官民为其塑像,誉其为“开台英豪”,编辑出版发行《吴光亮传》,足见吴光亮在台湾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将《吴光亮传》收录入《台湾先贤先烈专辑》,以官方文献的形式,铭记他对台湾发展与民族融合的卓越贡献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研究员 《吴光亮传》作者林文龙 (左一)2013年1月29日摄于台湾省南投县鹿谷乡凤凰山寺广场吴光亮雕像

桑梓情怀:

故里留遗泽 家训传后人

在家乡英德黎溪松岗村,吴光亮的印记同样深刻。他创办公和社学(今黎溪镇中心小学前身),让家乡子弟有了求学之所;修建松岗书房、改建全村房舍,改善乡民生计;为烈士表忠祠,缅怀英烈。

“子孙不肖我,要钱做什么?子孙肖过我,要钱做什么?”这句吴光亮的座右铭,至今仍影响着其后人。他的第四代后人、人民教师吴祖西表示:“这句话教会我们,君子立世当以家国为重,以担当和贡献实现人生价值。”

如今,位于英德市黎溪镇的吴光亮故居,已成为广东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青砖瓦黛间,不仅留存着这位抗日名将的热血记忆,更承载着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温情,成为跨越时空、见证家国情怀的重要纽带。

吴光亮用一生践行的“守土报国”信念,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多D

“抗倭”与“抗日”的区别:

“抗倭”主要指明朝抵御日本倭寇的军事行动,“抗日”则是近代(包括清末)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因此吴光亮是“清末抗日名将”的说法更准确。

从历史背景上看,两者的时间、对象和历史语境完全不同:

抗倭:核心时期在明朝(14-16世纪),主要抵御的是日本战国时期流亡的武士、浪人组成的“倭寇”,他们以骚扰中国东南沿海为主,并非日本官方组织的军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戚继光、俞大猷等,他们的功绩应称为“抗倭”。

抗日:清末(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已进入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是官方主导的军事行动,如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中的日军等。这一时期反抗日本侵略的将领(如邓世昌、左宝贵等),其斗争对象是近代日本军队,属于“抗日”范畴。

简言之,“抗倭”是明朝的特定历史表述,“抗日”才符合清末反抗日本侵略的历史语境,二者不可混淆。

英德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郭丹琢、刘灏、黄源曼、朱剑锋、黎溪镇政府

编辑:刘灏

编审:万山河、郭丹琢

指导单位:暨南大学历史学系吴光亮研究所、英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1

标签:历史   英德   初心   忠魂   名将   吴光亮   台湾   英德市   清末   日本   台湾省   明朝   后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