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雷军的年度演讲照常开讲。镜头里他还是老样子,舞台灯光一打,西装笔挺,笑容依旧,仿佛还是那个“为发烧而生”的雷布斯。
他讲造车三年多不容易,说55岁还敢闯,试图把当年 “为发烧而生” 的热血劲儿再拉回来。可打开评论区我直接看愣了,满屏的 “别灌鸡汤了,我的 SU7 啥时候能提?”、“小米 17 修了三次还没好,讲这些有啥用?”,连刷十条都见不着一句好话。
10月13日凌晨,四川成都天府大道上,一场悲剧突如其来。一辆小米汽车在碰撞后燃起熊熊大火,瞬间打破了夜晚的宁静。现场视频触目惊心,事故发生后,多名热心路人第一时间冲上前去,试图展开救援。
有人迅速找来锤子,经过一番努力,成功打开了主驾驶位车窗,然而,车内熊熊燃烧的火势却如同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阻碍了救援的进一步推进。更让人揪心的是,无论路人如何尝试,车门始终无法开启。
路过的市民眼睁睁看着火焰吞噬了那辆小米 SU7 Ultra。有人冲上去拽车门把手,有人试图撬动车窗,但隐藏式把手按下去毫无反应,车窗因电路故障纹丝不动,直到消防人员用专业工具撬开时,车内人员已无生命体征。
事故发生后,小米汽车官方一直没有发布详细的声明,只是转发了成都公安的通报。这种沉默让一些人觉得不满,认为小米在逃避问题。而另一些人则表示理解,觉得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不应该过早下结论。
小米SU7的车门设计,成了这场风暴的中心。为了追求所谓的极简科技感,它取消了车外的物理门把手。这个决定,在行业专家眼中简直是“在看不见的地方抠钱”,更是把用户的安全放到了一个极其危险的位置。
试想一下,如果车辆不幸断电、起火,甚至掉进水里,全车电子门锁瞬间失灵。车里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想救也进不来。这已经不是小毛病了,这是把生命通道给堵死了。
事情终于在10月17日彻底引爆,SU7门打不开这个话题在微博上冲上热搜,阅读量瞬间破亿。小米官方的回应却显得苍白无力,只是建议用户自备应急电源,对于修改设计的事,却只字未提。这下,用户彻底寒心了。
更讽刺的是,早在9月中旬,小米就因为辅助驾驶系统在特殊场景下存在识别隐患,被迫召回了超过11万辆SU7标准版。很多车主事后回忆起来都觉得后怕,感觉自己像是被当成了“内测小白鼠”。尽管OTA升级打了个补丁,但那种车辆出厂就自带致命缺陷的感觉,像一根刺扎在心里。
看看竞品们是怎么做的?特斯拉、蔚来,包括问界M7和小鹏G9,无一例外都保留了物理逃生方式。就连行业机构中汽研也出台了新规范,明确保留物理逃生通道的必要性。小米的这种激进,在整个行业里显得那么格格不入,更像是一种偏离了安全共识的傲慢。汽车终究是载人前行的物理实体,它的安全底线,绝不是靠云端更新的几行代码就能守住的。
曾经,小米靠着“为发烧而生”和粉丝经济,建立起了一条坚固的情感护城河。但汽车不一样,它不是百元的小配件,而是几十万的大宗消费品,交易的基础不再是情怀,而是冷冰冰的商业契约。
当最基本的“按时交货”都成了一种奢望,粉丝滤镜也就碎得差不多了。有用户去年(2024年)12月就下了单,眼巴巴地等到今年10月,车影子都没见到。这种漫长的等待,足以磨灭掉所有的热情。
更让人气愤的是,用户的苦苦等待,却成了黄牛们的盛宴。福建一个中介,手里的4月订单转手就能加价1.6万元,甚至用伪造的证件就能轻松插队。这种乱象,让那些规规矩矩排队的用户,情何以堪?
交付的混乱还带来了更可怕的连锁反应。一些通过黄牛转单的二手车,原车主的账号根本没有解绑。这意味着,你的行车轨迹对前任车主完全透明,甚至理论上,他能远程控制你的车。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消费纠纷,而是对个人财产和隐私安全的直接威胁。
这种信任危机,并不仅仅局限在汽车业务。演讲当天,弹幕里吐槽小米17手机需要多次维修的声音,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当用户发现,无论是几十万的汽车还是几千块的手机,品控和服务都开始掉链子时,他们对整个小米生态的信任,自然也就土崩瓦解了。
那句“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的口号,听起来也变得格外刺耳。美好的前提,是先把眼下承诺的事情办妥了。连车都提不到,还谈什么星辰大海呢?
小米的品牌沟通,也陷入了一个尴尬的死胡同。在宏大的层面,雷军的创业故事已经无法与用户产生共鸣了。
当他在台上感叹自己55岁创业的巨大压力时,评论区里的用户却在吐槽提车难,和自己面临的35岁裁员焦虑。一句“你的故事,已经配不上你的产品了”的热评,道尽了这种叙事上的脱节。大家累了,不想再听“鸡汤”了,只想知道自己的问题什么时候能解决。
而在微观的产品宣传上,小米又似乎过于“精明”。那种“大标题夸大,小字限定”的营销套路,正在被用户反复拎出来审视。从早年的拍月亮争议,到如今宣传文案里的“文字游戏”,无一不在消耗着品牌的公信力。
用户不再是过去那个只看发布会PPT就热血沸腾的小白了。他们已经学会了去辨别,什么是真正的技术实力,什么是华丽的辞藻包装。
反观行业里的其他人,余承东开始越来越多地谈论技术参数,董明珠直接把镜头对准了生产车间。这种朴素的、实事求是的沟通方式,反而更能赢得当下的消费者。因为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宏大的叙事固然动人,但最终决定我们是否买单的,还是产品本身过硬的实力和品牌坦诚的态度。
当品牌领袖的个人情怀与大众的现实体验脱节,同时产品宣传又处处是“小聪明”时,每一次沟通,都只会加速信任的流失。
从一个缺失的门把手,到一场怨声载道的演讲,小米造车遭遇的信任危机,根源其实很清晰:那就是对“互联网模式”的路径依赖,以及对实体制造业规律的敬畏之心不足。
没错,小米的OTA迭代能力确实给车辆带来了一些亮点,比如那个备受好评的泊车辅助功能。但这就像给一个地基不稳的大楼做了一次精美的室内装修,根本无法弥补其在安全、契约和沟通这三大基石上出现的裂痕。
这场不大不小的翻车,对小米而言,或许是一次及时的、也是痛苦的警醒。真正的考验,从来不是如何去讲下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而是如何俯下身子,重新学会敬畏那些冰冷的物理定律、尊重那些白纸黑字的商业契约,以及重拾与用户之间最宝贵的诚实。
用户的信任很贵,它最终还是要靠那辆安全可靠的车、那部质量过硬的手机,和那些说到做到的靠谱服务,一点一点挣回来。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