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的厨艺练就一双毒辣的眼。短视频里,隋坡(@特厨隋坡(重新出发版))推门走进一家小店,夹起一片猪肝,皱眉点评,“溜肝尖切得跟筷子一样粗,光看就知道不好吃。”
走街串巷,钻进小馆,隋坡只需看一眼、尝一口就能知道菜的火候是否到位,鸭肉烤了多久,鸡是不是正宗柴鸡。他点评辛辣,却句句在理,快准狠地给网友挑出好店好菜。这一眼一口之间,藏着他多年打磨出来的本领。
17岁,他便立下“靠手艺吃饭”的目标,带身狠劲,从京郊农村闯入京城厨房。当同龄人在课桌前念书,他已在灶台前挥刀备菜。眼不歇,手不停,几年间便练出一身本领,21岁就当上了厨师长。从农田到案板,从名厨到探店人,他琢磨味道几十年,只为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守住那句最简单的话:好好吃饭。
我是隋坡,今年49岁,干厨师已经30多年了。小餐馆我待过,国际酒店的行政总管我也当过,这辈子几乎没离开过锅碗瓢盆。到今天,我还是喜欢钻研菜、聊聊菜。近几年,我又给自己添了个新任务:走出厨房,把探店过程拍成视频,替网友探索街头巷尾的美食店。遇到好吃的菜,我会自己复刻,再一点点教给观众。
我是隋坡,一位喜欢分享美食的厨师。@特厨隋坡(重新出发版)是我的抖音账号。
不过这一路也不是一直顺风顺水。因为一些行业纠纷,我沉寂过一阵。但人不能一退再退,所以我又回到镜头下,重新更新了视频,还参加了抖音的《精选开放麦》,跟观众们聊聊我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不管身份怎么转换,事业怎么发展,我始终觉得自己就是个手艺人,靠一双手和日复一日的勤奋吃饭。
勤快地劳作是我从小的生活常态。我长在北京大兴的农村,一年四季茄子、辣椒、番茄、西瓜轮流成熟,地里永远有干不完的农活。我放学回家也得把作业撂下,跟大人们一起,卷起袖子下地干活,等到天黑透了,才跑回家写作业。
儿时的我。
父母忙于农活,到了冬天才能稍微休息会儿,所以大部分时间,我都是没人管,自由成长,自己做决定。到了初中升高中阶段,我虽然考上了高中,但成绩很一般,对考大学没什么把握,而且就算上了大学,毕业后不还得靠一技之长吃饭。我简单一权衡,便索性提前一步,直接扎进社会,想找一门能养活自己的手艺。
最初,我完全是跟着机缘瞎试。有朋友介绍,我便跑去烧锅炉。这个工作太简单,我三天就学完了,接下来两周我清闲得跟养老似的。我一看没意思就辞了职,转头进了工厂做车工。我在什么岗位上,就会努力做到最好,在工厂里,我在两个月内学会了机械制图和车窗操作,干得也不错。但天天弄得灰头土脸、油污满身,我这个爱干净的人实在受不了,又琢磨着转行。
我在抖音《精选开放麦》,讲述自己的来路。
正巧朋友的亲戚在太平路中学附近开了家大酒楼,店面足有1000多平米,我便跑去做了学徒,17岁的我从此误打误撞踏上了厨师这条路。最开始,我只能做厨房里最基础的活——配菜和打杂,每天杀鸡、杀鸭、杀鱼,打扫卫生,干最基础的活。熬了五个月,我才成了配菜组的“老大”,手下管了三个人。那时我做学徒一个月只有230元工资,而厨师长有2500元,差了整整十倍。我暗暗立下目标:早晚要成为厨师长。
我在厨房掌勺。
想当厨师,光会管人不行,还得会炒一大堆菜。我到第六个月才真正握锅铲、学炒菜,之前对做菜是一窍不通。于是我报名了厨师培训班,利用休息时间去学习刀工、调味、调料、烹饪工艺。平时在饭店,我也是最勤奋的员工:每天早上八点第一个进厨房,中午不休息,一直干到凌晨看门的大爷锁门,我才离开。我活干得快,打扫完卫生、给灶上的老师傅沏上茶,就跟在他们后头看他们怎么挥铲颠锅下调料,大概看明白了,我就在午休时间练手。
到第七个月,我几乎把店里的菜都学会了,想去别的餐厅长见识,也不顾老板升职加薪的挽留,立刻辞职寻觅新工作。其实那会儿,我就像是半桶水在晃荡,没多少能力,心性也稚嫩。应聘第一家饭店时,我心里打鼓,腿也哆嗦,做鱼香肉丝时,不小心把盐当成味精放里头了,虽然卖相不错,但咸得要命。后来摔打得多了,我才凭本事挣到了更多机会。
在一年里,我先后换了十几家餐馆,就为了多学几道招牌菜,早日当上主厨。不过后厨的人都忙得脚不沾地,没人愿意手把手教新人,我那一身本领大多靠“偷学”。每进一家店,看厨师们怎么做,学会了就走。我最短的一份工作只干了一天一夜,学会了店里的招牌菜红焖羊肉,我就立刻离开另寻新店。
在街边,我给自己整点吃的填肚子。
当然,这样的日子也有代价。那时候找工作渠道有限,有时候十天半个月都找不到下家。为了赶紧找到新工作,我还被中介骗过:交了50元介绍费,中介把我安排到一家餐馆,才干半天店家就寻了个借口把我赶走,中介也不理会我了。我的工资本就不高,常常等不到发工资就走了,身上没几个钱,还经常赶不上回大兴的末班车,留在城里,吃住行都是大开销。有的时候我会找身边朋友的房子借住一夜,因为囊中羞涩,每天只能吃1斤大饼或者三个馒头,菜就是盐和油炸辣椒籽。这些我不愿意跟家里人说,怕家里人担心。记得有一次,我在一家餐馆试菜太晚了,就只能在东直门地铁口睡了一晚,那是10月底,下了小雨,衣服也被雨淋湿了,冷得要命,那一夜给我想明白了,只有好好学手艺,才能不再受这样的罪。
我的厨师生涯真正步入正轨,是进了粤菜馆“烧鹅仔”之后,那是90年代,北京名气很大的粤菜馆,我在那里得到了一个掌勺炒菜的机会。1997年7月1日,我21岁,如愿当上人生中第一个“厨师长”。
当厨师长,得确定开餐时间,各部门工作时间、工作量,确保出餐效果。这时,手下的人愿不愿意听从很关键。幸好我身高一米八,站在那儿自带威慑力,再加上市面上九成菜我都会做,威信自然树了起来,从接手后厨开始,我把一切都管理得有条不紊。
风浪往往不在厨房里,而在门外。社会餐饮的经营不稳定,随时可能因为房租问题而关门,我的工作也跟着起起伏伏。有段时间,我接起了“包厨房”的活,这跟包工头有点类似,哪里的餐厅或者宴会有需要,我就带队上门,一单生意也能赚几万。
那时我二十出头,就能独当一面,难免年轻气盛,觉得自己也可以说是厨艺超群了。可慢慢才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2005年,我在中国烹饪协会的行政总厨班上,听了国宴大师郑秀生的一节培训课,我这才意识到,过去我的烹饪不过是照葫芦画瓢,学了个皮毛,心里也萌生出拜师学艺的念头。托人引荐后,我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对烹饪的理解都说了出来,师父也认可了我。2008年,我正式磕头入门,成了师父门下第一批弟子。那年我刚30岁出头,师父正是知天命之年。
我和师傅的合影。
除了在灶台前手把手演示做菜的技巧,师父还把家中收藏的烹饪书籍给我看,那些书涵盖面极广,包括各地的老菜谱、酿造学、烹饪物理、烹饪化学,甚至还有烹饪原料学,烹饪化学,烹饪大全等。我从淀粉研磨工艺、色拉油制作工艺,到酱油酿造的工艺逐一钻研,才真正明白如何从根本上把握食材和烹饪方式。由此,我算是真正打开了一扇门,看见了更深层的烹饪世界。
一个厨师如果只停留在“会做”,而不了解食材与背后的反应机制,那终归是有限的。比如有人做炸鲜奶,脆皮不够酥,可能反复试验还是不明白问题出在哪。其实就是发泡不足、油脂不够。如果懂得了原理,做菜就能指哪儿打哪儿,得心应手。所以我也养成了一个习惯:遇到难题,先去翻书,书里没有答案,再去请教师父。
随着我对厨艺的理解加深,我的事业也步步攀升。我先后在洲际酒店和希尔顿酒店担任行政总厨,最忙的时候,需要操持上千人的宴会,从早一直忙到晚。不过那时的我,依然走在传统厨师的职业道路上。直到2022年初,我正在给学校学生上课时,一个好兄弟带着小李来找我,说公司想做一个自媒体项目,我了解了一下,这事并不耽误我本职工作,就跟小李一拍即合,开始探访好吃的馆子,我给出专业分析,回家再复刻一遍,把做法拆解给网友看。
我带网友们品鉴国宴菜。
其实分享美食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从2004年开始,我就经常参与不同形式的烹饪教学工作,也上过央视、北京卫视等不少烹饪节目。2019年,我在师父的自媒体“老饭骨”里也经常露面,网友们经常开玩笑的说,费劲儿的、不好做的菜都让隋坡做了,在大家心中也有了一定的人设。但真正独立做内容,还是头一回。烹饪上的每个操作细节,我都有可靠的依据,因此在专业上,我有足够的自信。
我参加央视的美食节目。
但短视频的表达方式与我以往截然不同。刚拍的时候,我还是习惯像给学生上课一样,一道菜讲解得极细,动辄一两个小时。可短视频不同,必须精简,当然,小李也会从一个导演的角度出发,把我的话浓缩成三言两语,既保留了原意,又让观众听得明白。
优秀的菜品,都不用品尝,光看外观,我就能知道它好不好吃。
探店时,我坚持不对店家提前做了解。小李选好店铺,也绝不会提前告诉我,就是要保留我真实的第一反应。偶尔有店家认出我们,会专门准备一桌“特别版”菜品,看起来明显和别桌不同。不过有时候他们即使特意做了,也不好吃,当然就算做得再好,这视频我们也不会发,因为缺少给大家真实的参考价值。做得难吃或者平庸的店铺,也不发。毕竟我们做视频是希望观众能够了解到更多美食,同时,我也想用我的工作经验给店家一些提示,希望能帮助到他们。
探店时遇到不太理想的菜品,我也会根据我的经验,给店家一些建议。
对我个人而言,这个过程我收获很多。几乎每次探店,我不是学到一道菜,就是悟出心得烹饪心得。只要你看到我掏手机拍一盘菜,那说明这道菜我一定会回去复刻。
我给网友演示水煮鱼的做法。
一路走来,我们去了哈尔滨、西安、济南、天津、杭州、上海等很多城市,但祖国东西南北还藏着太多美食。我现在不愿多想,也不会停下脚步,继续介绍更多好馆子给观众。
重新出发的新账号,得到了很多网友的支持。
我今年49岁,眼看半只脚就要踏进50岁的大门,但在我心里,我还年轻,还应该继续走出家门折腾。以前看着师父,白天在饭店上班,闲下来还要给不少企业做顾问,我总是很羡慕。如今,我也走上了同样的路:探店、上课、录视频,身兼数职,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有时候一整个月都不着家。
我在给学生传授厨艺技巧。
比起清闲,忙碌更让我踏实。那意味着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我在社会上还有用。到现在最让我高兴的事,仍然是做出一道好菜,再把它教给想学的人,让他们也能掌握。这些年,我也收了徒弟,让我师父的“郑家军”继续壮大。
我带徒弟探另一位徒弟的店,一边尝菜一边考察他们的“功课”。
工作中忙碌,生活里我也没闲着。我这个人,只要是做事,就喜欢提前规划,有逻辑地把任务一一完成。哪怕在家请朋友吃顿饭,我也会写好菜单挂墙上,凉菜、热菜、汤品、主食,甚至还会安排好出餐的先后顺序。我希望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井井有条,忙起来不乱阵脚。
今年春节,我只休息了一天,去亲戚家吃了顿饭。其它时候,都是亲朋好友到我家来聚餐,十几位很常见,二十多人也不稀奇。过年备货时,我常备大黄鱼,牛肉、羊肉、排骨、鸡鸭,再加些皮蛋、酸菜等小料。帮厨几乎不需要,顶多让家里人帮着剥点葱、蒜。根据时间和人数,我会设计不同菜单。客人多的时候,我就设计一些砂锅菜,家里六口砂锅同时用上,既省时又热闹,这样菜一上桌,我就能立刻坐下,和大家一起吃。
不过要是自己一个人,就简单得多了。有时一包泡面凑合一顿,或者翻翻冰箱,清理掉剩菜,反倒对吃什么没有太多要求了。这些年,我最爱吃的可能还是最朴素的味道——我从小吃到大的炝锅面:面里加点菜,窝一颗荷包蛋,带点汤,吃起来最舒服。小时候要是馋炝锅面,就装病,我妈就会端来一碗炝锅面,我一吃完,病就好了。毕竟父母常年早出晚归地在地里劳作,我并不是每天能吃到这种简单的美味。
我也习惯了忙碌,每天就算没有事,呆在家里,我也要找点事儿干,在家打扫卫生,或者修补下家里的物件。比如家里的煤气灶零件坏了,我就自己上手换一换,或者在家焊个钢筋,做个架子,支个棚子......我兴趣很广,一天都闲不住,修修补补只是我的乐趣之一。
我享受忙碌,总也闲不下来。
空闲时,我还会翻翻书。受师父影响,我收集了很多七八十年代的老菜谱,大大小小有五书柜,这些书上收录的菜谱比新书更加全面。一些传统的制作工艺已经被逐渐淡忘,但在这些老书里还能找到踪迹。我从中就学到一道“七子猪蹄”,还有“炸猪腰”“知了白菜”这类老菜。因为这些菜食材普通,卖不起高价,但是工序复杂,对食材新鲜度也要求极高,费时费力,慢慢也就没人做了。
不过这也是时代必然。餐饮经营要盈利,厨师也得顺应市场,这是没错的。不过在我看来,烹饪工作者,还是要在高技术含量的菜品上多下功夫,不断提升自己。那些老书,还有很多我没能细看,也得找时间再探索。
美食这条路,我当初是偶然踏上,但越走越深,尝遍喜怒哀乐,我知道,自己还得继续走、继续分享下去。
*本文由隋坡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注明外均由本人授权提供。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隋 坡 | 口述
小 渡 | 撰文
猫 基 | 编辑
-THE END-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506个口述故事
更新时间:2025-09-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