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自网络)
进入梅雨季,白天黑夜都是湿答答的,浑身没一点干爽劲。正是赏荷时节,驱车到一号公路旁的张继故里张家湖村。这里大面积种植的莲藕,此刻在开花孕莲蓬。蝴蝶成双成对地在田头嬉戏,偶有雨落。摘一片荷叶当伞,连呼吸都沁着莲藕的味道。
再过两天就是一年中最好时节,夏至。这是阳气最旺盛的一天,因此古人将其视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节点。年年赏荷年年新,是崭新的心情,是对夏天的礼赞。一种植物能如此厚植于世人心上,由古沿袭至今,皆因它被赋予的意义。城市一些机关单位的门口车闸上,印一荷,然后写上“人因廉而正,莲因洁而尊”。进进出出的人,会以此观照自己的言行。
我认真记录着当下,它终将被岁月的浪花层层掩盖,瞬间成为过去。夏至将至,果实们呈现出一堆堆硕果。红的,黄的,粉的,白的,应有尽有。夏至也是农人们拥有丰富果蔬的时节,黄瓜,番茄,豆角层出不穷,西瓜捧着红心一颗日日相伴,甜蜜蜜的夏天从口腹中溢出。
在饱满的夏至里,梅雨是点缀。雨打鲜荷的声响,正在弹奏着夏日乐章。塘边人家的树下,一人一桌,品着鲜茶。他静静地看着眼前的荷叶如盖,一阵阵雨打在树梢,他没有撑伞,把自己放逐于自然。这必是高人,心智之高。
忽然,一曲二胡轻声响起。若是夜间就着荷香听阿炳的《二泉映月》,不知会不会泪流满面。那不容易走过的,那些值得怀念的,那些曾经向往的,一一融入在荷叶上的水珠里,晶体透亮又神秘难测。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接近自然的部分,我们的内在剔除掉一些欲望沟渠,余下的大概就是平坦与平静了吧,也就更接近自然的生命内核。
“静时读书,闲时喝茶。”茶是晒紫金茯茶,汤色呈现出彩霞漫天,有种美出天际之气象。清晰的层次感,让人可以想出许多种开端与结局。品茶,赏字,观石,读书,其道是相通的。无外乎是通过一件事物的抵达,悟观自性的内在。用它们所呈现出的精神面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精神家园。
我从不去附和某种事物的追捧与评价,而是正视自己内心映射出的直感。因此近些年,极少会用某个固定的评论去看待一些人和事的存在与发生。除了事物的本质,其余的附加值皆是由观它的人决定的。
重读一些旧书,也品一些新茶,偶尔想起一些故人往事,让它们对着一窗夏风入怀。在持续的平静里,去感受巨大与细微的变化。我知道自己正走在一条静观内修的路上,从而自在且喜悦着。因为我听到了回响,明白了虚无,理解了当下,拥有着活着的生命体感。
家门口的艾草散发出悠悠的香味,一出电梯就能闻到。它是端午节当天被放置在门口的,时间把它们从新鲜变成干枯。过节过的是人情味,是人与人之间有温度的情感,这是人工智能永远替代不了的。
以前过端午,会花一两块钱去路边买两束艾草置于门口。从去年开始,社区就用红绳把艾草扎成一束束放在进出口,然后在业主群里通知免费领取。科技也确实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而那根捆艾草的红绳,才是心上鲜活的朱砂。
端午假期第二天,酒店生意特别红火。现在的人们更愿意在酒店订一间包厢,有的是家人灯火相亲,有的是朋友相聚,还有一些乐意与山水亲近。人们在沙滩边的树林里露营,简易折叠桌椅上摆着色泽丰富的食物。有人骑车远足独寻幽处,有人在农家饭里寻味。对绿色生活方式的倡导和引导,让人们能够在忙碌且庸常的生活中,学会了寻找生活的另一种味道。
市场上卖得很好的,是包装精美的端午礼物,花店里的艾草花束,便宜又美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从粽叶和福袋里,携着一篮子的祝福走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融入日常生活。
读了一篇作家与AI同写的高考作文,关于人工智能。文章写一个通过人工智能塑造的爸爸帮着照顾一个小女孩,小女孩不接受,是因为她感受不到爸爸抚摸着头时的温柔,感受不到爸爸抱起她时的快乐。作家的切入点就是有温度的情感,这也是我们更加重视节日的原因。
夏至时的雨时不时地下一阵,淅淅沥沥好长时间。翻开《田野花信风》一书,上面记载着关于夏至的民俗:“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的一个节气。夏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古时又称夏至节。”
读到后面一段才明白为什么最近雨水比较多,农谚说“大旱不过五月十三”,这是人们对天时与农时规律的总结。因为在农历五月十三前后,正值太平洋高气压加强北推,其带来的水汽在华北上空与北方冷空气交锋,从而形成东北、华北降雨季节的到来。
诸葛亮广场的游乐场前赫然立着一个拿着大刀的关公像,这些年,我好多次经过都没有注意它的存在,就在昨天(农历五月十三),我看见了这座雕塑。是因缘巧合,也是应了夏至节的意趣。
我带着摘下的一片荷叶回城,点一份奶酪炸薯条,搭配一个西冷拼盘,滋味在味觉与嗅觉中欢腾着。计划着用这一片荷叶煲汤,喝下一口夏天的滋味。城郊与城区之间往返已很是方便,驱车十几分钟就能从郊外的荷塘回到喧嚣的都市。我时常在这种转换中浮动,以此来沉淀雅俗交融的情怀。
这种情怀也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吧。我笔下这些带着温度的生活现场,正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痕迹。它不只属于我一个人,也是属于所有阅读过它的人。
文字穿过一些零零碎碎的片段构架成一条属于自己的长梯,我通过梯子的延伸看见了许多不曾看见的风景,也寻找到了属于自己心灵归宿的路径。
通过对内在的梳理与盘存,再结合外在自然与情感的组合,我对生命喜悦的感悟已经不难。不再依赖他人与外界,求来安抚与肯定,有了股自然生出的力量,它蓬勃于我的每一寸光阴里,如夏至般热烈。
来源:“香袭书卷”、《阅读时代》2025年第5期
作者:香袭书卷
编辑:胡雅诗(见习)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更新时间:2025-05-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