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D永不为奴”的口号还在耳边,现实却早已物是人非。
“当一群‘护眼党’在 2025 年还在为一款 LCD 旗舰手机四处奔走时”“如今市面上主流旗舰已采用高频 PWM 调光,刷新频率动辄 1920Hz 甚至 3840Hz”。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技术之争,而是一场由信息差、成本逻辑和情绪价值交织而成的三重困局。
故事的起点,是一个名叫“渣哥”的网友。
8月中旬,他在B站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LCD用户自救签名运动”。他设想中的LCD旗舰手机,要搭载高端处理器(如天玑9300)、6.78英寸华星定制LCD屏,目标是打动厂商,重启LCD旗舰生产线。
短短几天,数千份签名和调查问卷汇聚,QQ群里聚集了上千位曾经或正在使用LCD手机的用户。表面看,这是一次消费群体对产业链的“反向驱动”;但很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
魅族、蓝狐等厂商明确拒绝,TCL 虽有意愿,提出在旧产线基础上定制换芯换屏版的 TCL P10 手机,但开出‘5000 台起订、官网现付’的硬性条件, 目标是打动厂商,推动 LCD 机型定制(非重启旗舰生产线)。
于是,一部分人又回到了“魔改”这条老路。
在闲鱼上,一些商家专门提供“换屏服务”:将旗舰 OLED 手机的原装屏幕拆掉,换上一块第三方LCD屏。原因?不是护眼,而是便宜。原装屏维修动辄上千,LCD屏成本低、利润高,卖家甚至直言:“护眼只是说辞,核心是生意。”
换了LCD屏,就真能高枕无忧?远非如此。分辨率下降、刷新率缩水、屏下指纹失效、感应不准……一系列功能打折扣,甚至还可能失去官方保修。即便如此,这样的“自救”,仍是某些用户维持旗舰体验的唯一选项。
那些希望厂商“回头是岸”的人,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LCD在旗舰市场的退场,并非偶然,而是商业和供应链逻辑的必然结果。
首先,供应链资源已全面倾斜。
自苹果、三星、华为等巨头全面转向OLED后,华星、京东方、三星显示等供应商也把研发和产能重心转向了OLED。此时,一个厂商若想为小众人群定制一批高端LCD屏,不仅成本高昂,甚至可能连产线都找不到。
其次,成本控制与产品定义难以兼容。
OLED屏幕因自发光特性,在对比度、响应速度和机身厚度上全面领先,还能实现屏下指纹、弯曲边框等设计需求;而LCD因需背光板,不仅厚重,还无法做到四边等宽或屏下识别,天然限制了旗舰配置的想象力。
更关键的是,用户需求已严重不足。
Redmi Note 11T Pro曾试图“重振LCD荣光”,专门开设生产线打造高规格LCD中端机,最终销量惨淡。后来坚持LCD的iQOO Z系列,也在Z9之后正式转向OLED。厂商们用产品迭代的实际行动,宣判了这个小众需求的“商业死刑”。
尽管如此,LCD用户的“执念”并非全无道理。
相比OLED,LCD确实在低频闪、无烧屏、色彩稳定性方面更友好,对于极少数对频闪极其敏感的用户而言,OLED带来的眼部疲劳是真实存在的体验差。
只是,这样的用户群体实在太少。
更何况,OLED屏幕的“频闪”问题早已随着技术进步大幅改善。如今市面上主流旗舰已采用高频PWM调光,刷新频率动辄1920Hz甚至3840Hz,远高于人眼识别极限;各大厂商还推出“绿洲护眼”、“明眸护眼”等功能,进一步优化观感体验。
再加上低蓝光、自动色温调节、暗光护眼模式等软硬协同,今天的OLED屏幕,已远非五年前的“眼睛杀手”。
说到底,那些仍在坚守LCD的人,或许更多是出于情绪价值而非客观需求。他们不信任厂商的“护眼宣传”,也不屑于妥协。可惜,在理性主导的消费电子市场里,情绪的分量,终究太轻。
LCD屏幕没有错,用户的偏好也值得尊重。但市场规律从不讲情怀,它只认成本与需求。
在LCD已被边缘化的今天,一味请愿、魔改、抵抗,不如认真思考:是否该换一个角度,与时代和解?
下一代护眼技术、Real RGB OLED、类自然光调光方式……其实已经在路上。
倘若你真的在意眼睛健康,不妨从“材质执念”中抽身出来,看看新的解决方案,也许你早已等来了那个不必将就的答案。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