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W.n
氦气这玩意儿,看着是气,实际上顶得上一整条产业链的脉门。过去它卡在别人手上,现在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高纯氦。
纯度高达99.99997%,这个数据一亮出来,等于在“被卡”历史上划了个叉。这一次,地点在陕西延安,主角叫万瑞冷电。
近期,在陕西延安的一片天然气提氦现场,一套不起眼的装置悄然完成了工程验收。然而,它产出的东西却足以让整个世界的高科技产业为之一振:纯度高达99.99997%的氦气。
这个数字,在行内被称为“6N9级”,意味着核心杂质“氖气”的含量被压低到了惊人的0.3ppm以下。
这套由中国电科博微所下属的安徽万瑞冷电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国之重器,它不仅是一项技术的胜利,更是一场战略的逆转,一个产业生态的成熟宣言。
想要理解这个成就的技术含量有多高,我们得先搞明白它的对手是谁。在元素周期表上,氦(He)和氖(Ne)是肩并肩的邻居,物理性质像得跟双胞胎似的,这让分离它们变得难于登天。
它们的分子大小仅仅相差0.6埃,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说,你想要把它们俩分开,就像拿着一把无形的手术刀,在原子尺度上进行一场极限精度的外科手术。
过去我们总是在这场“化学手术”面前束手无策,提不干净、提不快、提不起量,国产技术的纯度总在6N级的大门外徘徊。
而万瑞冷电的这支由荣成旭、胡有明等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偏不信这个邪。他们首创了一套名为“四阶耦合联合法”的新型工艺,这就像一套完整的手术流程。
前三步,脱氢、膜分离、变压吸附,好比术前的清理和准备工作,把其他杂质一层层剥离,为最后的决战扫清障碍。
真正决定胜负的,是第四个环节——深冷精制。这里才是核心手术室。整个环境的温度必须被精准控制在零下243摄氏度,这是一个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世界。在这里,任何微小的扰动都可能导致手术失败。
手术成功的关键器械,是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吸附剂和超低温吸附技术。据说,为了找到最完美的材料和工艺,研究员胡有明一个人就进行过上千次实验。
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坚守,让他们最终打造出了一把完美的“手术刀”,能够在这个极寒的环境里,精准地“抓捕”氖分子,而让氦分子畅通无阻地溜走。
这场技术上的胜利,直接带来的是战略格局的惊天逆转。氦气,这个被誉为“工业血液”和“黄金气体”的稀有资源,你可能对它不熟,但它却是无数尖端科技的命脉。
从医院里的核磁共振设备冷却,到火箭燃料的加压。从卫星的温度控制,到芯片制造的光刻环节。再到前沿的量子计算和大型科学装置,哪一个都离不开它。可就是这么重要的东西,我们过去几乎完全无法自给。
中国的天然气田氦含量普遍很低,平均只有0.03%到0.05%,而国际上那些富氦气田的含量能达到1%甚至7%。这种资源禀赋的巨大差距,导致全球约90%的氦气贸易,都死死地攥在美国和卡塔尔手里。
这意味着我们长期以来只能看人脸色,人家给你设置供应配额,你得接着,给你溢价销售,你也得捏着鼻子认了。
更要命的是技术封锁,那些提纯氦气的关键设备,比如4K温区制冷机、大型氦透平膨胀机,甚至包括精度高达0.01ppm的高效滤油技术,通通对华禁运。
“锁喉”这个词用在这里,真是一点都不过分。我们的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咽喉就这么被人卡着,随时都可能断气。
而现在,这套100%国产化的装置,就是我们亲手锻造出的一把利刃,干脆利落地斩断了这只锁喉之手。它不仅保障了我们自己高科技产业研发和产能扩张的资源安全,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我们的身份变了。
万瑞冷电已经开始将这套凝聚了中国智慧的设备,瞄准中亚、中东等氦气高消耗地区进行出口。我们从一个苦苦求购的买家,一个被动的规则接受者,一跃成为了核心技术的供给方。
如果说,这项成就仅仅是一台设备或者一项技术的突破,那它的意义还远没有那么深刻。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标志着一个从底层研发、智能制造到行业标准制定的,完整且自主可控的产业微生态已经悄然形成。
这套装置的国产化率是100%,这可不是简单地把零件买来组装。从最初的设计图纸,到每一个阀门管道,再到驱动整个系统运行的控制系统,全部都是我们自己的东西。这背后,是整个工业体系能力的集体跃升。
而且,它还不是一个傻大黑粗的铁疙瘩。它的控制系统里集成了AI算法,可以实时监测流量、压力等关键参数并自动调整,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连续流操作,真正做到了无人值守。
模块化的设计,让各个单元可以像搭积木一样灵活组合,这展现的是极为先进和成熟的工程化能力。这家已经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手里攥着19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更牛的是,他们还主持编制了《氦气纯化器》的行业标准。
我们不光会造东西了,我们还开始定义这个东西好坏的规则,这是更高维度的话语权。有了技术,有了标准,产能自然水到渠成。
单单一套装置的年产量就能达到40万立方米高纯氦气,而万瑞冷电目前已形成的总产能更是高达每年400万立方米。这为国内形成规模化的稳定供应,彻底摆脱依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回望历史,这一突破的意义,或许可以与我们当年自主研制“两弹一星”、建立独立的空间站相提并论。它同样是在外部严密封锁和内部资源匮乏的极端困境下,依靠一代科研人员自力更生、默默奋斗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从2019年项目启动至今,背后是无数个像胡有明一样废寝忘食的日夜。6N9级高纯氦气的稳定产出,是中国在关键战略资源领域打破“卡脖子”僵局,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又一个生动缩影。
它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一条从技术攻坚、到战略破局、再到生态构建的完整路径,也为未来解决更多类似难题,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中国方案。
https://tech.huanqiu.com/article/4NyABqnMlIE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