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不怕火炼?工行“假金条”罗生门背后的信任危机

2025年5月7日,一条聊天记录在微信群疯传:有消费者称在工商银行上海南翔支行购买的金条,熔炼时剪开竟发现内部有黑色杂质,疑似“钨芯包金”。


一、事件回顾:从“黑渣”到反转的48小时

众所周知,现在金店为避免风险争议都是全程录像,所以事件发酵后
面对质疑,银行起初强硬回应“可能是金店问题”,但在消费者出示录像、编号等铁证来证明,金条外包装完整、编号与购买凭证一致,且金店全程录像佐证未调包。改口“进一步核实”。

5月9日,工行上海嘉定支行发布公告称:经国家金银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检测,金条纯度达99.99%,黑色杂质为“外部附着物”,检测结果获客户认可。至此,事件以“皆大欢喜”落幕


二、争议焦点:谁在“让子弹飞”?

1.检测手段的“罗生门”
工行强调检测结果“权威”,但业内人士指出:银行常规检测仅用“水吊法”称重,难以识别钨芯包金等高端造假。历史上,河南灵宝百亿假黄金骗贷案正是用类似手法蒙混过关。而此次检测仅清洗表面杂质,未对金条内部做破坏性分析,真相是否被“洗白”?


2.银行的“信任悖论”
工行作为“宇宙行”,2024年贵金属资产超2000亿元,却因“掺假”疑云遭质疑。消费者维权时,银行态度从推诿到配合的转变,暴露了黄金回购业务中“包装完好才受理”的潜规则。网友调侃:“买金条保值,还得先学会破案!”

3.“经典结局”的隐喻
检测报告称杂质为“外部附着物”,但未解释为何出现在金条内部。然后,这个杂质到底有多重?这又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买黄金都是按克买的,当前是700-800元价格浮动,如果杂质稍微重点,这可是不小的一笔钱,是个大数目。

公众不禁联想《让子弹飞》中“这才是我”的荒诞——当权威报告与肉眼所见矛盾时,观众该信“检测数据”还是“自己的眼睛”


三、行业警示:黄金投资的“信任陷阱”

1.造假技术VS检测漏洞
铱、钨等金属密度与黄金接近,掺假后可逃过普通称重检测。尽管工行声称金条由国有精炼厂生产,但2021年洛阳分行曾因供应商掺铱被罚,历史教训犹在。

2.消费者如何避坑?

认准正规渠道银行、金交所认证门店优先;

全程留痕提货时录像、保存单据和编号;

警惕“包装陷阱”部分银行要求回购时包装完好,变相推责。


四、结语:当“宇宙行”遭遇信任危机


工行此次虽以检测报告平息风波,但公众疑虑未消。黄金作为“终极避险资产”,其价值不仅在于纯度,更在于承载的信任。若连银行金条都需消费者“自证清白”,金融系统的公信力将何去何从?

答案,或许藏在每一个普通人的选择里。


对此次南翔支行“假黄金”案,您怎么看?请在评论区留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标签:财经   真金不怕火炼   金条   工行   危机   杂质   银行   黄金   消费者   录像   包金   附着物   支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