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南充段考古调查报告》封面。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杨晓江摄
调查人员开展蜀道南充段调查。受访者供图
“蜀道与诗礼文化”学术交流活动现场,符永利发布“南充古蜀道遗址调查成果”。张晓东摄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杨晓江
“云连蜀道三千里,柳拂江堤十万家。”南充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自古以来就是川北重镇,东川道、利阆道、阆剑道、米仓道等古蜀道在南充交会,嘉陵江水道在南充境内长达300公里。
为摸清南充境内蜀道线路的具体走向、道路本体及沿线遗迹保存状况,为蜀道申遗贡献南充力量,2024年,南充市委宣传部发起并组织南充市文广旅局、西华师范大学蜀道研究院、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南充博物院、南充市融媒体中心等单位,联合开展南充境内蜀道调查。
历时近一年时间,经过田野调查、资料整理、现场复查等多个阶段,《蜀道南充段考古调查报告》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8月26日,“蜀道与诗礼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在阆中举行。活动期间,“南充古蜀道遗址调查成果”正式发布。会后,记者就蜀道南充段调查的有关过程、主要特点、调查成果等内容采访了相关人员。
深入调查摸清蜀道南充段“家底”
蜀道一头连接着四川盆地,一头连接着八百里秦川,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商贸、文化等信息流动的重要通道,更是体现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等突出特征的线性文化遗产。
南充是蜀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境内多条蜀道相交,蜀道沿线更是分布着众多文化遗产。“开展蜀道南充段调查,就是要摸清南充境内蜀道的保存现状和沿线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情况,彰显南充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蜀道的保护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南充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2024年10月底开始至12月初,以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罗洪彬、李修正为领队的调查组,对蜀道阆中段、蜀道南部段进行了第一阶段的调查工作。调查团队跋山涉水、日夜兼程,用脚步丈量古蜀道,对南充境内蜀道的线路走向、道路宽度、道路分级和里程等进行详细测量和记录。同时,团队成员对蜀道沿线的遗存,如关隘、驿铺、寨堡、古树、石桥、码头、摩崖造像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确保资料的完整性与丰富性。
今年以来,调查人员对调查资料进行了细致整理,并对重要的路段开展了复查。李修正告诉记者,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蜀道的历史和文化,调查团队与当地文物部门工作人员还深入村落,走访当地居民,尽力收集与蜀道相关的资料,更加生动地还原蜀道南充段的历史面貌。
8月26日上午,蜀道南充段调查项目负责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符永利发布了“南充古蜀道遗址调查成果”。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蜀道南充段考古调查报告》,对南充境内重要的6条蜀道(陆路)的线路、走向、道路本体的保存状况,以及沿线的各类遗存情况等,做了比较全面的摸底,为下一步调查研究、旅游开发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全面科学调查呈现三大特点
新鲜出炉的《蜀道南充段考古调查报告》,有300多页的图文资料,详实记载了蜀道南充段的基本情况,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心血和汗水。“借助‘四普’契机,南充本地组织专业力量开展了此次蜀道调查,呈现出了全面系统、调查创新、多学科研究团队助力三大特点。”符永利说。
“蜀道南充段的相关调查研究,以往开展了不少基础性工作,但受限于多条路线并存、遗迹种类多样、性质与保护状况不一等因素,未能开展全面系统的调查。”符永利说,本次调查立足于2024年至2025年这个时间段,也是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对蜀道南充段的现存道路本体及沿线遗存进行调查。
翻阅《蜀道南充段考古调查报告》,可以看到调查范围涉及阆中、南部、仪陇、蓬安、顺庆、高坪、嘉陵等县(市、区)。符永利介绍,根据蜀道分布的实际情况,阆中市是此次调查的工作重点,其次为南部县、仪陇县,最后是嘉陵江水道及经过地域的相关遗存。
此次蜀道南充段调查以记录蜀道的道路遗产本体为基础,并对蜀道两侧邻近的文物遗存进行了信息采集,将蜀道进行了四个等级的分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蜀道南充段调查,创新性增加了水路遗产调查。《蜀道南充段考古调查报告》的最后一章,重点介绍了南充段南津水马驿、盘龙驿、龙溪水驿、嘉陵水驿四个主要的水驿站,以及嘉陵江南充段的码头。
此外,记者了解到,为做好蜀道南充段的调查工作,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组建了多学科研究团队,团队成员的专业呈现多元化特点,主要包括考古学、历史学、文化遗产学、文物学、文献学、民族学、敦煌学、地理学、宗教史等多个学科方向,可充分满足多学科协作的需求。
资源丰富南充境内蜀道超600公里
《蜀道南充段考古调查报告》一书介绍,蜀道在南充境内主要分布有东川古驿道、利阆古驿道、阆剑古驿道、古米仓道,以及嘉陵江水道、东河水道等,涉及今阆中、南部、仪陇、蓬安、顺庆、高坪、嘉陵等县(市、区)。
调查结果显示:东川道南充段全长60.25公里;利阆道在南充境内全长12.01公里;阆剑道在南充境内全长33.94公里;米仓道南充段北线全长82.74公里;米仓道南充段中线全长59.56公里;米仓道南充段南线全长58.51公里,陆路总长307.01公里。符永利介绍,嘉陵江在南充境内流程为300公里,按此计算南充拥有的蜀道资源可达到607.01公里,若再将东河在阆中境内流经的34.5公里计算在内,则可达到641.51公里。
蜀道沿线的遗存是此次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人员重点对南充段6条蜀道(陆路)沿线共计169处遗存进行了调查,并在书中做了简要介绍。“个别比较大型的古城、古镇,像阆中古城,由于之前相关工作开展较多,此次并未纳入工作范围。同时由于仅对蜀道沿线两侧邻近的遗存进行了信息采集,尚有大量遗迹并未被列入。”符永利表示,下一步,将以与蜀道的关系远近、是否佐证蜀道历史发展等为标准,重新甄选遗迹点,尽可能将其纳入调查范围,才能将更多的遗产点吸纳进蜀道这条主线上,发挥线性文化遗产的独特作用,让更多的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得到应有的保护。
600多公里的蜀道掩映在山水之间,为南充提供了丰厚的蜀道遗产,这不仅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文物保护与利用事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符永利表示,如此多的蜀道在南充交会,进一步表明了南充在蜀道上的重要地位,希望《蜀道南充段考古调查报告》的出版,能为蜀道研究、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提供更多有益借鉴。
蜀道南充段概况
蜀道在南充境内主要分布有东川道、利阆道、阆剑道、米仓道、嘉陵江水道、东河水道等,涉及今阆中、南部、仪陇、蓬安、顺庆、高坪、嘉陵等区县。
●东川道:主要分阆中段、南部段,自阆中古城出发向南往成都,途经阆中江南、飞凤、天宫三个乡镇(街道),过南部县万年垭、猴垭铺、曲井铺、丰盈铺、柳边驿,至南部县关道垭,全程60.25公里。
●利阆道:自阆中古城出发向北往广元,途经阆中沙溪,经陈家坡、瓦口隘、土地关,至苍溪柏树垭,全程12.01公里。
●阆剑道:又称金牛支道、皇柏大道,自阆中出发,向西往剑阁方向,途经江南、思依两个乡镇(街道),接金牛道翠云廊,全程33.94公里。
●米仓道:南充境内的米仓道属于米仓道西延线,自恩阳入境,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北线经阆中鹤峰、峰占、龙泉、老观、博树、文成六个乡镇至阆中古城,全程82.74公里;中线经阆中鹤峰、千佛、石滩、二龙、文成五个乡镇至阆中古城,与北线之间有支路相通,全程59.56公里;南线经仪陇张公、观紫、先锋,进入阆中过石滩、妙高、河溪、七里至阆中古城,两次渡嘉陵江,全程58.51公里。
●嘉陵江水道:自上游广元昭化以上河段经阆中、南部、仪陇、蓬安、高坪、顺庆、嘉陵到下游重庆。南充境内的嘉陵江长达300公里,水驿涉及南津水陆双驿(今阆中南津关古镇)、盘龙水驿(今南部县盘龙镇)、新政水驿(今仪陇县新政镇)、洲子口水驿(今蓬安境)、石狗水驿(今顺庆区石狗坝)、青居水驿(今高坪区青居镇)。
●东河水道:是联系阆中与古汉中的重要交通通道,阆中境内的东河经苍溪云峰镇袁家岩入境,流经清泉、博树、井溪、东兴、文成,在烂泥沟汇入嘉陵江,全长34.50公里。
对话
专访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蜀道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蔡东洲
让千年古蜀道真正“活”起来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柴梓嫣实习生马瑞晗
蜀道,穿越秦岭,翻越巴山,到达四川盆地,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多年来,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蜀道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蔡东洲和他所在的团队穿行在深沟险壑、荒山野岭,一直在进行蜀道以及三国文化等调查研究。对于蜀道南充段的研究成果,其有哪些看法和见解?为此,本报记者对蔡东洲进行了专访。
记者:在蜀道通过的川内地级市中,南充率先完成蜀道专题考古调查和保护利用专门规划。在过去数十年的蜀道研究工作中,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哪些?
蔡东洲:我们关于蜀道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当时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便意识到蜀道研究的重大意义,所建的科研机构巴蜀文化研究所、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古城堡研究中心都以蜀道遗产资源调查研究为重要方向,并在蜀道文献收集与整理、蜀道文化遗存调查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诸如《三国文化历史走向》《宋代阆州陈氏研究》《安丙研究》《巴蜀地区宋蒙山城考古调查与研究》《蒋琬评传》等。
印象深刻的可能还是调查的艰辛和收获,例如在38度高温下,登上峨城寨,尽管全身衣服湿透,但发现山顶上的城门、建筑、碑刻等遗存,烈日当空,还是把信息采集下来,为以后的考察奠定了基础……
记者:此次,南充正式发布了《南充古蜀道遗址调查成果》。在您看来,蜀道南充段沿线所拥有的丰富自然文化遗产,在今天具有怎样的价值?
蔡东洲:南充在历史上曾为都、州、郡、府、道之所治。境内米仓道、利阆道、东川道、阆剑道及嘉陵江水道等多条重要干线在此交织,在蜀道网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次所发布的“南充古蜀道遗址调查成果”,只是近一年来对境内古道调查的初步成果,主要内容是沿线的道路本体、关隘寨堡、驿站驿铺、石窟碑刻、树木名木等文化遗存,为以后深入调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保护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研究、文旅融合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未来,我们应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蜀道南充段研究成果?
蔡东洲:我们要在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的指导下办好蜀道研究院这一学术平台和《蜀道研究》这一学术期刊,一方面加强调查研究,推出更多高质量的成果,为蜀道遗产的保护利用和蜀道文化的创新传承提供更科学、更可行的专业支撑。另一方面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让千年古蜀道真正“活”起来,通过科普读物、课堂教学、研学活动等,普及蜀道文化的认知和蜀道精神的传承。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