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林阿姨,您最近血压还是不稳定啊?”

“是啊医生,我都按时吃药了,就是一到冬天,感觉整个人更容易头晕,特别是早上起来……”
“那您早上都几点起床?”
“差不多八点半,有时候更晚一些,天气冷嘛,懒得动。”
医生看着检查报告,语气多了一分凝重:“冬天晚起,不一定是件好事。尤其是过了这个时间,可能对心脑血管带来更多负担。”

早起的鸟儿未必有虫吃,但晚起的中老年人,确实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把身体推向了健康的“滑坡带”。
为什么?到底是哪个时间点之后起床,对身体反而有害?答案,恐怕大多数人都没想到。
入冬后,天寒地冻,很多人觉得多睡一会儿是自然不过的选择。尤其是退休后的中老年群体,晚上睡得早,早上却不着急起,常常八九点还窝在被窝里。

看起来是养生,实则可能隐藏健康风险。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的一项数据显示:冬季早晨7点至9点,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很多人误以为晚起能“避开危险时段”,但实际情况远比想象复杂。
血压、血糖、血液黏稠度在清晨达到峰值,长时间卧床反而会让血液循环更缓慢,形成潜在血栓风险。

尤其是老年人,本身就存在血管弹性差、基础代谢慢的问题,若清晨8点半以后才起床,血液黏稠+气温骤降,很可能成为“脑梗、心梗”最完美的温床。
第一个变化:心脑血管事件风险降低
根据中国卒中学会数据,早上6:30至7:30起床人群,相比于8点半后起床者,心脑血管疾病发作风险降低约22.8%。

这是因为早起后可更早活动、喝水、吃早餐,打破清晨高凝状态,有效预防心梗、脑梗突发。
第二个变化:血糖控制更平稳
延迟起床常导致早餐推迟甚至跳过,这不仅影响一天的血糖波动节奏,也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
一项涉及6500名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坚持早起、规律吃早餐者,HbA1c(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稳定,血糖波动幅度更小。
第三个变化:昼夜节律更稳定,睡眠质量提升
晚起者往往白天昏昏欲睡,晚上难以入眠,陷入“越睡越累”的恶性循环。早起者更易维持清晰的昼夜节律,有利于松果体褪黑素分泌,入睡效率和深睡比例更高。

第一招:设定“黄金起床时间”——7点前起床
对大多数中老年人来说,清晨6:30-7:00之间起床,既避开最冷最危险时段,又能启动身体代谢节律。起床后喝一杯37℃左右的温水,有助于稀释血液、激活血管。
第二招:起床前做3分钟“热身操”
很多人刚从被窝里“弹起”,突然垂直起身,容易引发头晕甚至跌倒。建议起床前在床上躺着活动四肢,缓慢翻身坐起,再站立。3分钟的缓冲,能让血压和神经系统有序过渡。

第三招:合理安排早餐时间,控制血糖波动
起床后1小时内吃早餐最理想,可以激活胰岛素功能、减少胆固醇吸收。早餐建议包含优质蛋白(如鸡蛋、豆浆)、低GI主食(如全麦面包、小米粥)以及适量膳食纤维(如蔬菜)。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今天开始,不妨试试早起半小时,给身体一个更有活力的清晨。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每个人的健康情况不同,起床时间也应根据自身作息、疾病状况进行调整。

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慢性疾病者,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定健康作息计划。
毕竟,科学生活方式,才是抵御寒冬、保持活力的根本之道。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1年第4期
《中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干预研究进展》
《2023年中国卒中报告》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5-11-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