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处处彰显着创新与坚韧的力量。近日,“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将目光聚焦于四川省南充市——这座素有“中国绸都”美誉的城市,探寻一座百年丝绸老厂如何通过构建工旅融合发展的产业链,在时代的浪潮中破茧重生,书写属于自己的活力篇章。
一边是残旧的工厂,青灰色的砖墙、锈迹斑斑的铁门,摆满厂房的机器曾日夜轰鸣,编织着南充丝绸的辉煌过往;一边是崭新的展览馆、文创馆,细密的阳光透过玻璃橱窗,映照着精致的丝绸产品,游客们穿梭自如。这里,是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的创意火花—六合丝绸博览园,也是老一辈所熟知、屹立百余年的南充“丝二厂”。
在六合丝绸博览园的制丝设备展览馆内,一台台缫丝机诉说着往昔荣光。这座始建于1912年的亚洲最大缫丝厂,曾是中国近代丝绸工业的“活化石”,鼎盛时期拥有上万名工人,产品远销欧美。
“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厂的工人年薪是600元,算下来是每月50元,同时期的军官干部,月收入在19元左右,最高的是34元,可见当时咱们厂效益多好,工人的工资有多高。”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六和集团”)解说员青晓宇边走边介绍,厂区曾经的辉煌时刻都被记录在博物馆。
然而,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模式,彼时的六合并没有市场的概念。当市场化的浪潮袭来,其产品研发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不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矛盾逐渐显现。
为了走出历史困境,六合集团持续深化改革、直面市场。2007年,六合集团投资1680万元新引进60台剑杆织机,不仅生产多种丝绸服饰面料,而且生产效率是过去的10多倍。到2022年的10年间,六合集团已经实现工业总产值40.48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3.35亿元。
2022年,这个百年老厂更是选择了创新求变。通过推动“工、文、商、旅”融合发展,六合丝绸博览园实现了从单一生产向文化体验的华丽转身。既让百年丝绸文化焕发新生,更成为带动就业、助力区域发展的强劲引擎。
“我们不仅要保护建筑,更要让丝绸文化‘活’起来。”六合集团副总经理林森带着记者穿过车间时说,“在原有工业生产基础上,我们将原老旧破的六合院、丝二厂俱乐部、汽车维修站、生产车间、铁轨运输通道等10余处历史建筑,改造成厂史展陈馆、演出剧场、非遗织染展演基地、观光小火车,构建起‘从茧到丝’的全流程工业观光线,让历史建筑焕发新的生机。”
“目前来看,通过多业态模式的探索,我们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林森表示,2024年,园区共接待游客12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6亿元。其中,六合集团旅游收入0.7亿元,带动5万余人次研学实践。产业发展的同时,就业带动效应也在持续释放,园区业务覆盖文化、旅游、文创、生产、研学等多个领域,为本地居民提供1200余个稳定就业岗位。
六合丝绸博览园的成功转型,正是南充市高坪区深耕“中国绸都·丝绸源点”品牌的生动缩影。高坪区委七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以“丝绸源点”品牌引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世界丝绸源点项目以六合丝博园为核心引擎,向朱凤山区、工业园区、七桥西区拓展,联动高坪城区、都京港区、张澜旧居,构建“一核三区三联动”的“133”全域发展格局,全力打造世界丝绸文化名城。
记者从南充市商务局了解到,近年来,南充市加速构建“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消费生态,为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该局大力推进54个省级重点文旅项目,今年前6个月完成投资22.2亿元,稳居全省前列。
据了解,下一步,南充市将持续推动消费场景迭代升级,让城市更有烟火味、消费更有新活力。这座屹立百年的丝绸厂也将继续搭乘这股东风,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绘就更为绚烂的发展图景。
来源 :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 王笑 马玲
视频:韩昊
编辑:云阳
邮箱:fnweb@126.com
更新时间:2025-09-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