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汽车巨头暴雷,财务造假、千亿骗局被曝,坑惨老百姓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这条赛道的竞争已经陷入白热化状态,现在各个厂家早已不满足国内市场,而是将眼光转向了全球这块巨大的蓝海,而产品力自然成了最大的竞争力。

蔚来汽车,这个曾经被光环笼罩的行业“顶流”,它的换电模式一度被奉为颠覆行业的创举。然而,一项本该是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如今却成了一场惊天诉讼的导火索。

财务造假、千亿骗局,这些都是真的吗?

财报里的增长引擎

引爆这个“火药桶”的,不是别人,正是蔚来曾经最坚实的盟友之一——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这家全球顶级的投资航母,用一纸诉状,将蔚来创始人李斌及一众高管推上了被告席。

蔚能是蔚来与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联手成立的合资企业,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强强联合的业务布局,但诉讼揭示了它可能扮演的另一个角色——蔚来财务报表的“美颜滤镜”。

时间拨回到2020年,那时候的蔚来,日子并不好过,巨大的生存压力悬在头顶,也正是在这个关键节点,蔚能应运而生。GIC直指蔚来成立这家公司的动机,就是为了“优化”财务报表,手法可谓是“技惊四座”。

蔚来的BaaS,也就是电池租用服务,本来的商业逻辑很简单:用户买车时不必买电池,而是按月支付租金。那么对应的,蔚来的收入也该是逐月确认。

但蔚来换了个玩法,它将成批的电池一次性“卖”给蔚能,然后将这笔巨款直接确认为当期的收入。这种操作,有个形象的比喻,叫“把未来七年的收入算进一年里”。

效果立竿见影,蔚来2020年第四季度的财报数据瞬间变得无比亮眼,收入同比剧增133%,从28.5亿元人民币猛增至66.4亿元。这样的增长神话,足以让整个资本市场为之疯狂,然而,这场财务魔术背后,藏着一个致命的结构性漏洞——控制权。

为了规避财务规则,蔚来在蔚能的持股比例被精准地控制在19.84%,刚好低于20%的合并报表门槛。这样一来,蔚能的账目就不用并入蔚来的报表,那笔提前确认的收入也就显得“天衣无缝”。

可GIC拿出的证据却说,这只是障眼法,通过复杂的应收账款和担保协议,蔚来对蔚能的实际经济利益高达55%。更关键的是,蔚能这家公司根本没有经营自主权,它的电池类型、数量、定价,所有的一切,都由蔚来一手决定。

说白了,蔚能更像一个受蔚来操控的“提线木偶”,一旦这种实际控制关系被法庭认定,那层财务优化的“遮羞布”就将被彻底扯下,之前所有的收入确认都将失效。

金主为何翻脸成猎手

GIC的这次出手,绝非一时冲动,我们得先搞清楚,GIC到底是什么来头。它不是普通的散户,而是新加坡政府全资拥有的主权财富基金,成立于1981年,管理着新加坡的国家外汇储备,资产规模与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不相上下。

这样的机构,其投资风格向来以稳健、注重合规与风控而闻名于世。它们极度厌恶风险,对财务透明度的要求近乎苛刻。

它们曾是蔚来的坚定支持者,从2020年8月到2022年7月,GIC累计买入了5445万股蔚来ADS,是蔚来最重要的投资方之一。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22年6月,当时,一家名为灰熊研究的美国做空机构发布了一份报告,首次公开炮轰蔚来,指控其通过蔚能夸大收入和利润。

这声惊雷,让GIC这位“沉默的金主”彻底警觉,但它并没有立刻发难,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具杀伤力的“后发制人”策略。

它们在等待,等待做空报告引发的股价下跌,让自身的损失变得更加清晰、更具说服力。据估算,GIC在这场风波中的损失金额高达5亿至20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这段时间给了GIC充足的机会去收集更扎实的法律证据。他们的行动不仅是为了挽回自己的巨额损失,更是向全球投资界表明一种姿态:我们对财务欺诈零容忍。

最终,GIC将战场选在了美国纽约南区联邦法院,这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选择,意图利用美国资本市场对财务造假的严苛司法环境,对蔚来进行“一击致命”的打击。

信任的钢丝断了

当GIC的诉状公之于众,资本市场给出了最直接、最残酷的审判。10月16日消息传出后,蔚来港股盘中应声暴跌,一度重挫约13%。尽管后续有所回拉,但收盘时跌幅仍接近9%,一天之内,市值蒸发超过170亿元。

这还只是开始,对于一家累计亏损已超过千亿的公司而言,这场诉讼带来的连锁反应可能是致命的。

首先是资金链警报,一旦“财务造假”的标签被贴上,蔚来未来的融资之路恐怕会异常艰难。潜在的投资者会望而却步,而现有合作伙伴,比如供应商,也可能因为担忧风险而收紧账期,这会进一步加剧公司的现金流压力。

其次是品牌信誉的崩塌,蔚来曾引以为傲的换电网络和良好的用户社群口碑,在系统性财务造假的指控面前,显得那么脆弱。消费者的信心一旦崩塌,重建的难度,恐怕“比换电池还要费劲”。

更要命的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在一个残酷的洗牌期,前有威马、高合等新势力相继倒下,后有传统车企和科技巨头虎视眈眈。

在这个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的淘汰赛中,诚信污点,有时候比技术瓶颈或销量下滑更致命,它动摇的是一家企业赖以生存的根基。

蔚来此前还寄希望于新车型的热销能帮助公司扭亏为盈,但现在,它首先要面对的,是一场关乎生死的信任危机。

结语

蔚来的这场风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创新企业在巨大的资本压力下,是如何在增长叙事与财务纪律之间走钢丝的。“换电”的商业模式创新,本是蔚来的骄傲,但不应该以“换账”的财务冒险为代价。

对于所有依赖资本市场生存和发展的新兴企业来说,这都是一个沉重的教训。市场的耐心和信任是宝贵的,也是有限的。

短期的“财技”或许能赢得一时的喝彩,制造出漂亮的增长曲线,但谎言终究会被戳穿。只有真实、透明的经营成果,才是穿越经济周期、赢得长久尊重的唯一通行证。

蔚来能否在这场危机中幸存下来?答案不仅取决于法庭的最终判决,更取决于它是否有刮骨疗毒的勇气,去重建那份已经破碎的最宝贵的资产——信任。

这个问题,不仅需要蔚来自己回答,整个狂飙突进的新能源汽车行业,都应该为此深思。

每日经济新闻2025-10-16《突发!蔚来被新加坡主权基金起诉 相关指控三年前已澄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4

标签:财经   骗局   巨头   老百姓   财务   国产汽车   收入   电池   资本市场   公司   新能源   诉状   新加坡   损失   压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