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
□记者 王捷 文图
河东成语典故园“泛舟之役”雕塑
上周,运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举办了一场名为《表里山河 唐风晋韵——晋国的历史、考古与文化》专题报告,带领大家深度挖掘晋国历史文化内涵,叩响了尘封千年的历史之门。在这场文化之旅中,“泛舟之役”这一成语典故脱颖而出,引起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这场跨越黄河的生命救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是秦晋两国关系的重要转折点,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与人性思考,给今天的我们以启迪。
这则成语典故,发生在晋国国都绛城,今新绛。《左传》《史记》等古籍中有记载。
相传,公元前647年,晋国惠公时遭遇大旱,仓廪空虚,于是向有姻亲关系的秦国求助。此前,秦晋两国曾结过“秦晋之好”。晋国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支持下继位,成为晋惠公。为获得支持,晋惠公许诺割让河西五城作为回报,然而当权力稳固后,他却背信弃义,拒绝履行诺言。虽然两国因为割地事宜有一些矛盾,但秦穆公还是决定把粮食借给晋国救急:“有负于我的是晋君,而不是其百姓。忍饥挨饿的是晋国百姓,我不忍心因其国君有负于我而让百姓受灾!”
于是,秦国就派了大量船只,从都城雍城出发,装载粮食上船,经过渭河东下,进入黄河,再从黄河北上,进入汾河,最终到达晋国的都城绛城。整个运粮船队沿途八百里首尾相连,络绎不绝,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史书形容这一运粮景象时载:“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这场大规模的粮食运输行动,不仅解决了晋国百姓的燃眉之急,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秦晋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第二年,秦国也发生灾荒,晋国却大丰收,于是秦国向晋国求助救急,结果晋惠公却拒绝援助。秦穆公大怒,率兵大举伐晋。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秦穆公仁慈,以交割河西五城及晋太子公子圉入质于秦为条件,然后送晋惠公归国复位。
泛舟之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内陆河道水上运输的重大事件。这场粮食运输,堪称春秋时期的“物流奇迹”。在没有现代航运技术的时代,组织如此大规模的船队运输,全程八百里,无疑让我们看到了秦国的强大和晋国对汾河水系的开发利用,为后人研究春秋时期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素材。
这一典故还为我们留下了“晋惠公借粮——有借无还”的歇后语。这也是其给予后人的深刻警示:忘恩负义终将付出代价。人应该知恩图报,不应该忘恩负义。秦穆公心系苍生,不计恩怨,胸怀天下,作为君王而言,仁义即为霸主,无道便会灭国。
古往今来,仁义礼智信可以说是人们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于人如此,更何况一个国家。信用,既是做人根本,也是立国根基。晋惠公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只盯着眼前有限的利益,结果失去了更为珍贵的个人信用、国家信用,还为后来秦晋两国之间的战争埋下了隐患。这一典故,衬托了秦穆公的胸襟与气度,也暴露了晋惠公的狭隘与短视。其所承载的历史记忆,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人性善恶。
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未来的镜子。阅读历史、铭记历史,正是为了警醒人们不再重蹈覆辙、重演悲剧。如今,再回顾“泛舟之役”这段历史,我们依然能从中汲取诸多启示——合作互助往往比冲突对抗更能带来长远利益,诚信感恩是维系良好关系的重要纽带。这也正是我们从这一成语典故中要思考和品味的——一个民族关于信义、担当与远见的永恒教诲。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更新时间:2025-07-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