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列货物积压极限,首个声援国家元首出现,东欧自贸区迎突破

9月12日开始,波兰强行关闭与白俄罗斯的边境口岸,中欧班列整整半个月被卡在路上。三百多列车里装满的货物动不了,欧洲市场跟着发愁。就在僵局拖长的同时,首个声援班列的国家元首站了出来,东欧自贸区传来好消息。

半个月的封锁,班列堵成长龙

2025年9月12日,波兰政府突然宣布关闭所有和白俄罗斯的边境口岸。官方理由是俄白联合军演威胁到国家安全,并点名无人机入侵领空。口岸一关,第一波冲击落在中欧班列身上。

在边境外,超过三百列载满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和光伏组件的货运列车动弹不得。白俄罗斯境内的铁路通道彻底堵死,货物只能停在站点。原本十几天就能送到的货品,被迫停放在车厢里,企业和物流公司全都傻眼。

欧洲市场立即出现连锁反应。德国和法国的进口商最先叫苦,工厂生产线缺少零部件,工人不得不放缓节奏。零售端更直观,家电卖场、超市货架空缺明显。电商平台Temu和Shein的欧洲用户发现快递延迟,订单交付周期被拉长。

中方在9月11日就提前发声,提醒波兰中欧班列是合作旗舰,应该保障安全畅通。波兰选择无视,坚持走强硬路线。短短几天,运输压力扩散开来。物流行业形容这种局面像是“欧亚大堵车”,完全看不到尽头。

随着封锁进入第二周,波兰国内也开始吃不消。运输业者接不到新订单,仓库工人闲在一边。经济界担心,长期封锁会让中国另找通道,波兰失去枢纽地位。街头媒体干脆点名,称这是“用全欧经济演了一场安全秀”。气氛逐渐尴尬,班列堵成长龙,欧洲的焦虑堆积到了极限。

国际层面的不满逐渐积聚。中方早在9月11日就强调,中欧班列是中波、中欧合作的旗舰,希望波兰采取措施确保顺畅。但波兰仍旧坚持关闭,僵局持续,让各方意识到,铁路不只是运输问题,更是一场地缘政治较量。

铁路两端的耐心被一点点耗尽。企业和市场的压力,叠加外交场合的紧张,让人开始猜测:谁会率先打破沉默?僵局能否在不断累积的“铁皮长龙”中被冲开?

首个声援与东欧新突破

半个月的封锁里,第一个公开站出来声援中欧班列的国家元首是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他在会见中国高级官员时点名批评波兰,称关闭口岸不仅针对白俄罗斯,更是不友好的动作,直接伤害了中国。他的表态让舆论场热闹起来,成为僵局里少见的强硬声音。

9卢卡申科的姿态也透露出另一层意思。白俄罗斯不想长期被困在波兰的封锁下,更希望借班列来稳住和中国的经贸合作。他的公开发声被解读为在替中方说话,也是白方争取主动的信号。

与此同时,东欧自贸区传来突破性进展。2025年7月,中塞自贸协定正式生效,运行效果逐渐显现。双边贸易额快速增长,中国在塞尔维亚的投资与产业合作也明显加快。到了9月,东欧的自贸布局被认为迎来关键节点,为后续区域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对波兰来说,这些新动态都是无形压力。过去,中欧班列几乎必须经过马拉舍维奇口岸,波兰掌握枢纽优势。可随着北极航线开通、东欧自贸区扩大影响,波兰的不可替代性逐渐被稀释。欧洲舆论甚至调侃:“波兰自己关上门,中国和东欧一起开了新窗。”

9月22日,中方又在南通道上收获新成果,与格鲁吉亚进行了一次成效显著的自贸协定谈判。格鲁吉亚处在关键位置,这一突破让南通道更具想象力。波兰的焦虑随之加深,不仅担心货运绕道,更怕长期被替代。半个月的强硬,换来的可能是未来几十年的被动。

南通道谈判,格鲁吉亚成了意外赢家

9月22日的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一场中方和格鲁吉亚之间的自贸协定谈判悄然展开。谈判结果很快传出,被评价为“极具成效”。格鲁吉亚在地缘位置上正好卡在南通道的核心节点,北接里海,西临黑海,向东还能通向中亚。对中欧班列来说,一旦南通道畅通,波兰的封锁威胁就会被削弱。

格鲁吉亚方面态度积极,主动强调要做中欧贸易的枢纽角色。中方代表团也顺势提出深化能源、港口和铁路合作的议题。媒体报道时用了“突破”一词,显示这场谈判不仅仅是降低关税,而是把格鲁吉亚正式纳入中欧物流备用方案。

欧洲舆论对这次谈判格外敏感。就在波兰因为关口而僵持不下时,中国却在南通道拿到新筹码。德国媒体直言,格鲁吉亚可能成为“新的物流跳板”。法国学者也指出,这一合作让中国拥有了“甩开波兰”的可能。对比之下,波兰显得更加被动。

班列的堵车还在继续,三百多列货物仍然滞留在白俄罗斯。欧洲进口商开始盘算风险,担心未来再次发生类似封锁。物流公司纷纷给客户提出建议:考虑通过北极航线和南通道分流。波兰的独占地位逐渐动摇,而格鲁吉亚则在半个月的波折中意外走红。

白俄罗斯也趁机强化存在感。卢卡申科多次提到,希望与中国加快经贸合作,把白俄打造为稳定中转站。他甚至称,“波兰的关口拦不住中国的列车”,明显是为了拉近与中方的关系。格鲁吉亚和白俄罗斯,一个在南通道,一个在北口岸,都在这场角力中找到机会。

波兰国内的紧张感不断上升。媒体指出,如果格鲁吉亚顺利融入自贸网络,波兰未来恐怕再也不能用“封口岸”来作为唯一的筹码。经济学家直言,波兰玩得太冒险,一旦中国和欧洲企业形成稳定的替代通道,波兰的地缘优势就会被削弱到边缘。半个月的强硬,换来的可能是长期的尴尬。

班列恢复,波兰的面子与里子

9月23日晚间,图斯克宣布将于24日零点重新开放与白俄罗斯的铁路口岸。消息一出,物流行业一片振奋。滞留十多天的三百多列货物列车,终于可以重新出发。对欧洲市场来说,这几乎是一针强心剂。

德国进口商在第一时间表示,零部件总算能运到工厂,生产线不会停摆。法国零售商也发出声明,称货架很快就能补货。电商平台急着催物流公司加速,尽快把延误的包裹送到消费者手里。对他们而言,班列恢复就是避免损失的最好消息。

中国媒体的报道相对克制。新华社称,中欧班列是中波、中欧合作的旗舰项目,恢复通行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商务部发言人则强调,希望波方切实采取措施,确保班列长期安全顺畅。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点警告意味:类似的封锁不要再轻易发生。

波兰政府的说辞是“安全状况已经改善”,但媒体普遍认为这是被逼出来的退让。北极航线的启用、南通道的突破,让波兰担心自己失去不可替代性。欧洲评论直言,这次波兰的强硬像是一场“搬石头砸脚”的闹剧。

恢复后的列车开始连夜疏运,铁路公司派出额外班次,试图在最短时间消化积压。港口和仓储企业忙得灯火通明,试图赶上市场节奏。物流公司负责人称,这十多天的堵车损失已经无法完全弥补,但至少避免了更大的崩盘。

波兰社会内部的争论还在继续。有人认为封锁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手段,也有人批评这是政治冒险,让整个国家为一次仓促决定买单。企业界态度更直白,担心中国未来加速替代方案布局,波兰再也无法成为唯一通道。

格鲁吉亚的谈判成果和北极航线的成功启运,成了波兰挥之不去的阴影。班列虽然恢复,但欧洲舆论心里清楚,这条路已经不再稳固。波兰用半个月的“关门演出”,换来了一次全欧范围的反思。下次再想用口岸来做文章,恐怕没有多少人愿意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5

标签:财经   东欧   货物   极限   波兰   格鲁吉亚   中欧   白俄罗斯   欧洲   中国   南通   口岸   中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