觊觎中国领土,泰国入侵并欲吞并云南!泛泰主义为何膨胀与破产?


泰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旅游国家,友好的民众、秀丽的滨海风景、平和的佛教社会氛围,让人对泰国产生了一种“人畜无害”的感觉。


实际上,历史上的泰国一度极具侵略性,20世纪上半叶,在极端民族主义——泛泰主义的影响下,泰国将老挝、缅甸东部、马来半岛北部甚至中国云南看作“泰族故土”。

▲泰国认为自己损失了太多领土


从1939年起,泰国接连入侵老挝、缅甸等地。


中泰两国并不接壤,但为夺取中国云南所谓的“泰族聚居区”,自1942年起泰国两度入侵中国云南,当时装备较差的中国军队拼死抵抗装备飞机坦克的泰军,边境战争情况十分惨烈。


泛泰主义是如何产生发展的?受其影响的泰国做出了哪些狂妄的侵略举动?


▲二战时的泰国装甲部队




一、反客为主的外来者


从中国西南到中南半岛,再到印度东部的广大区域内,生活着一支语言类似、同宗同源的庞大族群——傣泰民族。


诸如泰国、老挝的主体民族泰族与佬族,缅甸的掸族、印度东部的阿萨姆族、中国的傣族都属于傣泰民族。


▲傣泰民族(壮侗语族)分布


“泛泰主义”是在傣泰民族基础上,民族主义在泰国衍生出的形态,核心内容分为境内境外两条主线。


境内方面,要让泰国的少数民族全面泰化;境外方面,泰国的泰族作为傣泰民族最大分支,有责任整合分布在中南半岛、中国云南、印度东部的整个傣泰民族,建立泰族占绝对主导的民族国家。


要理清泛泰主义的发展,就要从傣泰民族的形成说起。


▲狭义的傣泰民族分布(橘色)


傣泰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云贵高原南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分散傣泰部落开始在怒江流域形成部落联盟,后发展成哀牢国政权。


公元前109年,西汉征服云南东部的滇国,随后百年间,大量人口因战乱向西逃入哀牢境内。这些人在语言和文化上与傣泰先民融合,壮大了傣泰民族实力。


▲哀牢国


1世纪后期,东汉将哀牢纳入版图,傣泰民族被怒江一分为二,一部分成为汉朝属民,余者则向西进入今缅甸中北部建立掸国政权。但即便分裂,傣泰先民仍是中国西南部实力较强的民族。


公元8世纪,南诏国崛起统一云南,傣泰民族虽然是云南的重要力量,但南诏却是白族祖先建立的国家,傣泰各部被纳入其统治。傣泰族群皈依了佛教,形成以“勐”(坝子)为核心的稻作社会结构。


▲南诏


云南的河流大都向南流入中南半岛,沿途形成大量南北走向的河谷,傣泰民族因人口膨胀、土地肥力下降等因素影响向外迁徙,这些河谷成为傣泰民族南迁的主要通道。


接连与唐朝、吐蕃的战争削弱了南诏国力,南诏因内乱灭亡后,“战乱魔咒”再度推动分散的傣泰群体大规模向南、向西迁徙并形成几个重要分支。


▲傣泰民族迁徙路线


一支进入云南西双版纳,成为中国傣族的源头。第二支沿怒江进入缅甸掸邦高原,以村寨为单位在掸邦高原渗透蔓延,这支傣泰民族最终成为今缅甸的掸族及分支。


但更多的傣泰移民沿着澜沧江-湄公河进入当时吴哥帝国境内。该帝国由高棉人(今柬埔寨主体民族)建立,控制着当时中南半岛的大部分土地。


▲吴哥帝国


傣泰民族充当吴哥帝国的雇佣兵、劳动力,同时积极学习其先进的社会文化,逐步形成今泰国、老挝的主体民族泰族、老族。


随着吴哥等东南亚旧政权的衰败,12-13世纪,迁徙而来的傣泰民族“反客为主”,建立了一众政权,如兰纳(泰北山区)、素可泰(泰南平原)、澜沧(老挝)、阿洪姆(印度东部)、掸人(缅甸掸邦)。


▲中南半岛上的傣泰政权


13世纪初,蒙古军队大举进攻云南,各族民众不堪战乱纷纷逃离,在中国一次次的战乱影响下,傣泰民族加速南迁,进入中南半岛上的各傣泰政权境内,这些傣泰实力得到增强的同时,南迁的傣泰民族开始分化。


兰甘亨大帝(1279–1299年)时期,素可泰王国势力延伸至马来半岛北部,他创制泰文字母,奉佛教为国教,奠定泰文化基础,至此,泰族成为南迁傣泰民族中实力最强的一支。


▲兰甘亨


素可泰灭亡之后,泰族又建立大城王朝。大城王朝控制了泰北,同时向东侵略柬埔寨领土,向西与缅族建立的缅甸封建王朝打得不可开交。但缅甸长时间控制掸族(傣泰分支)居住的掸邦高原。


此时,中国的元明两代持续强化对云南的实控,但因距离中原遥远,对滇西的傣族等少数民族土司控制时强时弱,傣族建立了强大的麓川半独立政权。


▲麓川王国


相较于其他傣泰政权,暹罗泰族占据着肥沃的湄南河平原,在农业帝国时代,这足以让泰族成为东南亚傣泰各族的最强者。


大城王朝灭亡后,1782年,泰族建立曼谷王朝,对外国号称“暹罗”,该王朝对泰国的统治延续至今。


▲东南亚农业资源分布


1786-1795年,暹罗相继吞并马来半岛北部和柬埔寨西部。1830年,暹罗灭亡万象王国,控制老挝大部。至此,暹罗成为当时中南半岛的主要力量,控制了半岛大部分傣泰民族聚居区。


▲鼎盛期的泰国版图(含名义统治区)


此时的暹罗泰族已经成为南迁傣泰民族中实力最强大的一支,如同俄罗斯族在斯拉夫人中的地位,泰族已然成为中南半岛傣泰族群的老大哥。


19世纪下半叶,西方列强不断入侵东南亚。法国向越南、老挝、柬埔寨渗透,英国则吞并了缅甸,马来半岛南部。除暹罗泰族外,其他傣泰民族均落入列强殖民统治,勉强支撑的暹罗陷入英法全面包围。


▲19世纪初的东南亚


1868年,年仅15岁的朱拉隆功继承王位,即拉玛五世。他曾游历新加坡、爪哇和印度。1873年亲政后,他开启了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决心“将暹罗带进现代世界”。


朱拉隆功模仿西方设立咨议院、枢密院和12个现代内阁部门;建立省-行政区-县-村四级体系。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奴隶制的同时,暹罗实现了司法和财政的现代化,这些措施使暹罗从一个散装封建王国转变为现代中央集权国家。


▲朱拉隆功


但暹罗的国力仍无法与英法列强抗衡,朱拉隆功将掸邦高原东部、马来半岛北部割让给英国,将老挝和柬埔寨的势力范围让给法国,同时给予英法治外法权及最惠国待遇,以此满足英法胃口。


英法出于避免直接冲突的考量,也同意将暹罗作为缓冲国,暹罗就此成为当时东南亚唯一独立的主权国家。


▲泰国领土沦丧


亡国危机让暹罗政治精英颇为担心,老挝、柬埔寨西部等领土沦丧让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屈辱感。


西方传入的民族主义成为他们的思想武器,拯救被列强殖民奴役的其他傣泰民族成为泰国政治精英的主张。此后泰国的泛泰主义逐步失控,滑向了极端民族主义的道路。


▲夹缝中的暹罗




二、白象帝国


1910年朱拉隆功去世,新即位的拉玛六世为巩固独立地位,于1910-1925年通过放弃在马来半岛北部宗主权、允许外资进入等代价,陆续收回列强治外法权,对西方执行的3%关税提升至5%-20%,暹罗财政状况大为改观。


▲拉玛六世


拉玛六世还通过参加一战、加入国际联盟等方式不断提升暹罗国际地位。暹罗在东南亚的政治地位和综合实力愈发强大,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让暹罗泰族民族自信心暴涨。


拉玛六世主动推动泰族民族主义发展,他写了一本名为《东方犹太人》的书籍,无端指责暹罗华人“剥削泰人,是暹罗社会的毒瘤”。拉玛六世借着民族主义旗号,将境内非泰民族树立成排挤和同化对象,意图实现国家的全面泰化。


▲暹罗军队在巴黎参加一战胜利游行


民族危亡推动了民族主义学术研究的兴起,如英国学者柯奎翁提出“南诏泰族建立论”,宣称泰族最早在云南建立了政权,后受汉人、蒙古人压制被迫南迁。


再如美国人杜德、伍德的《泰族——中国人的兄长》《暹罗史》都将泰族描绘成世代居住在云南,比华夏民族更早建立文明的民族,只是后来受到汉人压迫被迫离开故土。


▲泰国眼中泰族政权(黄色)发展


这些观点带有明显史学错误和个人偏见,但暹罗泰族却奉其为圭臬,把这些谬论作为推动泛泰主义的抓手,毫不掩饰的写进教科书。泰族精英借此完成了对民族历史的“重新构造”,即暹罗是全体傣泰民族的母国、全体泰族居住之地都应被整合。


1932年,暹罗发生军事政变建立君主立宪制,当时日本是唯一位居列强的亚洲国家,对于暹罗军政府来说,模仿日本走军国主义道路是实现富国强兵,同时保证军方利益的最优选择。


▲暹罗推崇日本模式


1938年初, 少壮派军人领袖颂堪当选为总理,同时还兼任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军人占据了议会过半的席位,暹罗的军国主义倾向日趋加强。


上世纪20-30年代,全球各地民族主义蓬勃发展,为了支撑本民族所谓的“历史叙事”,各民族都大力开展研究,为民族主义提供学术支持。


▲泛泰主义者希望吞并湄公河东岸(蓝色)


除了泛泰主义,全球的泛突厥、泛斯拉夫等民族主义也在快速发展,其中最具影响力和破坏力的当属德国的泛日耳曼主义。


纳粹德国在希特勒统治下,以整合日耳曼民族聚居区为借口,接连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


▲德国的扩张


德国凭借民族主义推动领土扩张的行径让暹罗军政府大受启发,泛泰主义成为配合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思想工具。


推行泛泰主义的第一步就是更改国号。泰民族主义的主要倡导者銮威集声称泰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之一,除了暹罗国内1300万人,在中国南部、法属印支和英属缅甸还有2300万泰人散居。应当通过调整国名来联合他们。1939年5月,暹罗通过决议改国号为泰国。


▲暹罗军事政变


在国内领域, 颂堪政府泛泰主义政策推行的目标就是实现“泰人治泰”, 意在确立泰人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支配地位。


少数民族(尤其是华人)学校、报社被大量关停,学校教学悉数改用泰语。少数民族要熟练掌握泰语,还要有泰式名字。


▲颂堪


泰族在政府支持下在稻米等主要商品领域占据主导,华人等少数族群商人甚至不被允许进入主要贸易行业。


颂堪高举泛泰主义大旗,在公开讲话中提出收复“泰族失去的土地”,按照希特勒模式建立泰族帝国的诉求。


此时二战爆发,德国击败法国,日本也逼迫法国对其开放越南的军事基地。对于泰国来说,19世纪末被法国割占的老挝、柬埔寨西部是无可厚非的泰族聚居区。泰国总理銮披汶·颂堪认为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无法得到法国本土的支援,这是泰国夺回“泰族故土”的大好时机。


▲泰国试图挑战地缘秩序


1940年10月,泰国主动出击侵入柬埔寨,泰法战争爆发。泰国陆军、空军无论是装备还是兵力都强于法国,因此在柬埔寨、老挝战线步步推进。为挽回陆上战场颓势,法国海军主动出击,在曼谷外海重创泰国海军。


▲泰军缴获法军军旗


随着两国战事焦灼,日本为拉拢泰国,主动调停泰法战事。在日本军事压力下,法国被迫同意将老挝西北部、柬埔寨西部共计5.4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给泰国。


战争的胜利让泰国看到了战胜西方列强的可能,颂堪的声望持续走高,泰国民众对泛泰主义的追捧达到顶峰。


▲泰国获得柬埔寨西部三省




三、被终结的野望


1941年12月,日军大举入侵东南亚。为借道入侵英属缅甸和英属马来亚,日军强行登陆泰国。


泰国自知无力对抗日本,颂堪也希望借助日本力量实现泛泰主义旗帜下的领土扩张,泰国遂与日本签订同盟条约并向英美宣战。


▲日军登陆泰国


缅甸战役期间,泰国组建征缅方面军(两个精锐步兵师加一个空军联队)进攻缅甸东部掸邦。


驻防当地的是中国远征军第93师。1942年4月12日起,泰军轰炸机连续三天狂轰滥炸。15日,两个泰军师三面合围93师。一名中国连长举白旗试图交涉,刚出战壕即被射杀。面对泰军的肆无忌惮,中国守军愤然反击,首日即让泰军留下数百具尸体。


▲1942年,泰国占领缅甸掸邦(掸族为傣泰分支)


久攻不下的銮披汶调来战象团。5月2日,数十头战象冲垮93师防线,象背上的机枪扫射造成中国军队单日伤亡逾1500人。加之日军切断滇缅公路,93师残部被迫撤回云南。


中泰并不接壤,但泰国认为自己有能力击败中国,妄图占领云南的傣族聚居区。


▲泰军从掸邦入侵云南


1943年初,泰军王牌第一机械化步兵师入侵云南。泰军于2月中旬攻占西双版纳打洛镇——这是中国领土首次被泰国占领。


泰军装备有坦克和飞机,总兵力是中国军队的3倍。中国军队坚守不退,93师以连为单位展开游击战,昼夜袭扰使泰军疲于奔命。


▲云南生活着大量傣族


3月11日,第93师发动总攻,在付出超过4000人的巨大伤亡后击溃泰军,泰军残部逃出云南国境,师长险成俘虏。泰军第34营4连连长他侬·吉滴卡宗率部完整撤出中国,被泰国誉为英雄。此人后来官至元帅,二战后两度出任泰国总理。


▲他侬·吉滴卡宗


为拉拢泰国,日本在1943年将掸邦东部、马来半岛北部四邦控制权交给泰国。泰国在掸邦东部成立“源泰邦”,对马来四邦则派遣军事将领控制当地穆斯林王公,算上此前从法国夺取的土地,领土面积增幅达19.5%。


▲泰国的领土扩张


与“蒸蒸日上”的泛泰主义热潮相比,此时的日本在太平洋上节节败退,英国也与中美两国从印度反攻缅甸。


眼见日本陷入颓势,泰国的亲美反日政治力量“自由泰运动”(由泰国驻美公使成立)发动政变,推翻颂堪政府并疏远与日本的关系。


▲日本节节败退


1945年9月,日本战败投降,泰国为避免沦为战败国,宣称此前颂堪向英美宣战无效。泰国把马来四邦、掸邦东部和湄公河东岸还给英法,赔偿英法因泰国入侵而遭受的损失。


中美承认泰国“自由泰运动”为盟军战胜轴心国做出的贡献,认同泰国不是战败国。法国无力顾及远东,倒是英国决定将泰国变为殖民地。


▲泰国吐出侵占领土


战后的美国为获得全球霸权,首先要肢解老牌帝国的殖民体系。在美国压力下,英国放弃吞并泰国,被救了一命的泰国彻底倒向美国。


为了表明和泛泰主义决裂,泰国恢复暹罗国名,借此与战败国身份做切割,经历二战的泰族没有了往日的风光,泛泰主义开始退潮。


▲泰国在缅甸掸邦修筑的公路


因为颂堪未被当做战犯,他在1948年再任总理,并于次年再度改国名为泰国。颂堪将此次改国名辩称为“建立民族国家的正常举措”。


认识到和列强及周边国家国力差距之后,泰国选择夹起尾巴生活,不敢对周边所谓的“泰族故土”有一点非分之想。


▲泰国眼中丢失的领土


周边国家也对泛泰主义保持警惕,新中国在1950年民族识别时将中国境内的泰族统一更名傣族,用以和泰族做区别。


缅甸建立联邦制国家,加强对掸邦掸族等傣泰民族的控制,越南于1954年取消西北部泰族十二州(西双楚泰)自治区地位。


冷战中的泰国安心充当美国在中南半岛的“重点棋子”,不敢打破现有区域秩序,唯独在教科书中继续宣传着“南诏泰族国家论”“汉人压迫南迁论”等错误的泛泰主义论调。冷战后,泛泰主义在泰国退潮。


对于泰国人来说,最初的泛泰主义是拯救亡国危机的思想武器,但在20世纪初的动荡局势中,泰国作为东南亚唯一的独立国家,泛泰主义与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畸形结合,差点彻底摧毁泰国。


清醒过来的泰国及时适应了二战后的地缘格局,通过发展旅游和轻工业,保住了地区强国的地位。


▲中泰走廊


如今,正在修建的中泰铁路将从云南西双版纳出境,经老挝到泰国,这条铁路穿越了大片傣泰民族聚集区。在傣泰各族平等合作的基础上,“泛泰认同”在褪去侵略扩张的底色后,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动力。


当泛泰主义在泰国的大地上逐步消散,只有历史的遗迹还在记述着这个曾出现在泰国人心中的幽灵。


▲曼谷的1940年泰法战争纪念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4

标签:历史   泰国   云南   主义   中国领土   暹罗   泰族   民族   缅甸   老挝   马来半岛   柬埔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