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派人开棺验尸,里面6个大字让朱元璋吓出冷汗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古人常说“伴君如伴虎”,这话一点不假。刘伯温,那可是朱元璋打天下的头号“谋士”,能文能武,料事如神,可最后竟然死得不明不白。

更蹊跷的是,他死后,朱元璋竟亲自派人挖了他的坟,打开棺材一看,棺里那六个字,差点把老朱吓出病来!到底是啥话,能让皇帝都吓得冷汗直冒呢?

从神童到隐士的求学路

刘伯温这个人,打小就不是个普通孩子。别的小孩还在玩泥巴的时候,他已经能背诵经书了。

12岁那年,刘伯温就考中了秀才,这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事情。

村里的老人们都说,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果然,14岁的刘伯温又中了进士,这下子整个青田县都沸腾了。

进士及第本来是件天大的好事,可刘伯温的仕途却走得磕磕绊绊。

元朝末年,朝廷腐败,官场黑暗,像刘伯温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反而不受待见。

他先是被分配到江西高安县做县丞,这个职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对于满腹经纶的刘伯温来说,实在是大材小用。

在高安县的日子里,刘伯温看到了太多的民不聊生。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而那些贪官污吏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他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个人的力量实在有限。

每次想要推行新政,总是遭到各种阻挠。时间长了,刘伯温心灰意冷,干脆辞官回家了。

回到家乡的刘伯温并没有闲着,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学问研究上。

天文地理、兵法谋略、医学算术,样样都有涉猎。乡亲们都说,刘伯温这是在为将来做准备呢。果然,机会很快就来了。

三顾茅庐请出山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义军纷纷起事。朱元璋在南京站稳脚跟后,急需人才辅佐。

有人向朱元璋推荐了刘伯温,说这个人有经天纬地之才。朱元璋听了很感兴趣,派人去请刘伯温出山。

刘伯温第一次见到朱元璋的使者时,并没有马上答应。他已经看惯了官场的黑暗,不想再趟这趟浑水。

使者回去后,朱元璋又派人来请,刘伯温还是没有动心。

朱元璋是个有心人,他知道真正的人才都有自己的脾气,于是第三次亲自登门拜访。

这次朱元璋的诚意打动了刘伯温。

两人促膝长谈,从天下大势聊到治国理政,刘伯温发现这个起义军首领确实有些不同。

朱元璋虽然出身贫寒,但胸怀大志,而且确实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和能力。经过深思熟虑,刘伯温终于决定出山辅佐。

刘伯温的加入,给朱元璋的队伍带来了质的变化。

他不仅精通兵法,还善于分析形势,能够为朱元璋提供最准确的战略建议。很快,刘伯温就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鄱阳湖大战显神威

说到刘伯温最得意的一仗,那就是鄱阳湖之战了。

这场战役的胜负,直接决定了朱元璋能否统一南方。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陈友谅拥有强大的水师,战船数量远超朱元璋,而且船只高大坚固,看起来占尽优势。

面对如此强敌,朱元璋手下的将领们都有些胆怯。

刘伯温却不慌不忙,他仔细分析了双方的实力对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

刘伯温认为,陈友谅的船只虽然庞大,但机动性差,而且士兵多是被迫入伍的农民,战斗意志不强。

刘伯温建议朱元璋采用火攻战术。他派人准备了大量的火船,装满了易燃物品。

战斗开始后,趁着风向有利,刘伯温指挥火船冲向陈友谅的舰队。熊熊烈火瞬间吞没了陈友谅的大船,整个湖面都被火光照亮了。

这一仗打得陈友谅措手不及,他的舰队损失惨重,本人也在混乱中被流箭射死。

鄱阳湖之战的胜利,为朱元璋统一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战后,朱元璋对刘伯温更加信任,称他为"吾之子房"。

功高震主惹猜疑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

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实际上刘伯温的日子并不好过。朱元璋这个人疑心很重,他担心功臣们功高震主,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刘伯温的智慧让朱元璋既佩服又忌惮。在朝堂上,刘伯温总能提出精辟的见解,解决各种难题。

这种能力让朱元璋感到压力,他开始怀疑刘伯温是否对自己忠诚。特别是当刘伯温多次请求告老还乡时,朱元璋更加疑神疑鬼了。

朱元璋身边的一些人也在挑拨离间。

他们告诉朱元璋,刘伯温在家乡建造住宅时,选择了一块风水宝地,这是想要培养自己的势力。

还有人说,刘伯温精通天文,经常夜观星象,肯定在图谋什么。

这些谣言让朱元璋对刘伯温的猜疑日益加深。洪武四年,刘伯温终于获准回到家乡。

离开京城的时候,刘伯温心情复杂,他知道自己已经被皇帝怀疑了,但又无法改变这种状况。

一代谋士的最后安排

回到家乡的刘伯温并没有过上安逸的生活。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经常生病。

洪武七年,朱元璋派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望刘伯温。表面上看,这是皇帝对功臣的关怀,实际上却暗藏杀机。

胡惟庸这个人心术不正,他担心刘伯温重新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会影响到自己的地位。

于是他和御医暗中商量,在药里下了毒。刘伯温服用了这些药物后,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急速恶化。

刘伯温是个聪明人,他很快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面对死亡的威胁,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开始做最后的安排。刘伯温知道自己死后,朱元璋肯定会怀疑他有什么秘密,很可能会开棺验尸。

于是,刘伯温做了一个绝妙的安排。

他让家人准备了一本《大明律》,在封面上写下了"开棺见尸者死"六个大字。

他要用这种方式告诉朱元璋,自己至死都是忠诚的,没有任何反叛之心。

洪武八年,刘伯温病逝,享年65岁。这位为明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谋士,就这样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刘伯温死后的第三天,朱元璋果然下令开棺验尸。

当棺材被打开时,里面并没有什么秘密文件或者财宝,只有一本《大明律》。

当朱元璋看到那六个字时,内心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他突然意识到,自己错怪了这位忠诚的谋士。

朱元璋当场下令,要为刘伯温举行国葬,并且公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他说,刘伯温是个忠臣,自己不应该怀疑他。这件事情在朝野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为刘伯温的智慧和忠诚感到敬佩。

《——【·结语·】——》

刘伯温的一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忠诚诠释了什么叫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一个满腹经纶的读书人,到帮助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重要谋士,再到最后那场震撼人心的开棺验尸,每一个环节都展现了他非凡的人格魅力。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者不仅要有过人的才华,更要有高尚的品格和忠诚的品质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 《明史·刘基传》

· 《明太祖实录》

· 《青田县志》

· 《大明律》相关史料记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6

标签:历史   大字   冷汗   谋士   鄱阳湖   明律   忠诚   明朝   安县   功臣   家乡   满腹经纶   御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