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家厂商疯狂入局,AI眼镜退货率飙升至50%,7成沦为蓝牙耳机

2025年的街头,偶尔能撞见戴AI眼镜的人,有人镜片泛着幽幽绿光,引得路人频频回头;有人对着空气喊“小爱同学”,却触发了身边三台设备同时响应。

这一年被业内喊作“智能眼镜元年”,小米、Rokid、百度等四十多家厂商扎堆入局,可热闹之下,更多是“出道即巅峰”的仓促与“口碑翻车”的尴尬。

小米AI眼镜的境遇堪称典型,6月发布时,12小时卖出8000副,电致变色款三分钟售罄,前15天全网销量冲到8万台,妥妥的现象级爆款。

可短短三个月后,抖音日销量就跌到25-50副,核心负责人李创奇的离职更让这款产品彻底淡出视野。究其原因,还是产品体验没跟上营销热度。

实测显示,宣传的同声传译慢半拍,5-10秒的延迟能把对话聊冷,准确率仅70%-80%,关键信息翻反都是常事;号称的隐私模式形同虚设,地铁里听歌,旁边人听得比自己还清楚;就连米家生态联动也掉链子,呼唤小爱同学时,眼镜、音箱、手机集体“抢答”。

唯一值得称道的轻便佩戴,终究撑不起“下一代计算平台”的野心。 另一边的Rokid,2025年的剧本更跌宕。2月创始人戴着自家眼镜用提词器完成脱稿演讲,视频播放量破亿,产品一夜爆红。

可这份热度很快被发货延期和涨价浇灭,承诺6月发货却拖到月底,大量F码用户等到7月还没收到货,好不容易盼到发售,价格从2499元涨到3299元,磁吸镜框还要额外加钱。

更让用户崩溃的是实际体验:夜晚使用时镜片漏光,绿光乍一看像“灵异事件”;不显示内容时,镜片上的光栅纹理清晰可见,透光率差得让人怀疑人生;两声“乐奇”的唤醒词在户外形同虚设,反复呼唤的样子多少有些社死。

从全网爆红到口碑翻车,Rokid只用了半年。 这场“百镜大战”里,类似的剧情不断上演。闪极AI眼镜999元的低价让5万台秒罄,结果用户等待237天仍未收货,收到货的还遭遇扬声器装反的硬伤;Meta Ray-Ban Display在海外卖爆,国内却因功能受限沦为“智商税”平替。

行业数据更扎心:京东天猫的AI眼镜退货率高达30%,抖音直接冲到40%-50%,70%的用户买回家后,AI功能基本闲置,只当普通蓝牙耳机用。

问题根源其实很简单:厂商们忙着追风口、堆噱头,却忘了用户的核心需求。

艾媒咨询调研显示,消费者最关心的是续航、舒适度和适配性,可市面上多数产品连续使用3-4小时就断电,重量超标导致佩戴酸痛,基础体验都没过关,却硬要堆砌翻译、识物、提词等华而不实的AI功能。

技术层面的瓶颈也没突破,芯片算力、微显示光机、光波导镜片这三大难题,让AI眼镜始终卡在“玩具”与“工具”之间。

Rokid虽押注AR+AI双显的差异化路线,却没能解决漏光、重量等基础问题;小米背靠生态优势,却在核心功能优化上显得仓促。

好在行业也在悄悄调整。Rokid联手BOLON推出38.5克的轻量化新品,三个月完成200多项OTA更新,试图用快速迭代挽回用户;光峰科技和谷东智能的新方案,有望把AR眼镜价格拉到1500-2000元区间,降低大众尝鲜门槛;Meta的神经腕带则探索出语音之外的交互新可能。

只是这些努力,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2025年的AI眼镜赛道,就像一场热闹的狂欢,人人都想成为下一个“iPhone”,却少有人愿意沉下心打磨产品。

小米的淡出、Rokid的挣扎,都在说明一个道理:智能硬件的核心永远是“硬件”,再炫酷的AI功能,也得建立在戴得舒服、用得靠谱的基础上。

或许这场“虚火”降温后,留下来的厂商才能真正读懂用户需求。毕竟消费者要的不是“能显示的眼镜”或“能说话的耳机”,而是一款真正能融入生活、解决痛点的产品。

AI眼镜的“iPhone时刻”终会到来,但在此之前,行业得先学会告别浮躁,把基础体验做扎实。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数码   眼镜   厂商   疯狂   用户   镜片   小米   产品   功能   核心   翻车   形同虚设   销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