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康熙皇帝关系密切的他,影响了王朝的生命线

清代的黄河,基本维持明末的河道,黄淮并流入海。有清一代,虽然黄河决溢甚为频繁,但人们在治理黄河斗争中,不断积累经验,防洪方略和治理技术都有了较大发展。


顺治元年(1644年)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的30余年间,黄河下游决口多达 45 次。康熙皇帝亲政后,把“三藩、河务、漕运” 三件重大国事,镌刻在金銮殿柱子上,时刻警醒自己。他先后启用靳辅、于成龙、张鹏翮等朝政要员担任河道总督,对黄河进行了大规模治理。

康熙帝读书像 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淮并涨,砀山以东黄河两岸决口21处,黄河河道在清口以下到河口300余里严重淤积,河道、运道均遭破坏。为了治理黄河、运河,康熙十六年(1677年),任靳辅为河道总督。靳辅赴任后,带着幕僚陈潢等深入实地,详细了解黄河、运河河道堤防工程情况与水患成因,对黄河、运河之间的利害关系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黄运湖河全图》中的山东济宁微山湖等处

他认为,以往只注重漕运而不注重治理黄河,这样难以从根本上奏效,提出了“治河之道,必当审其全局,将河道运道为一体,彻首尾而合治之,而后可无弊也”的治河主张。随后他一日向康熙皇帝上八道奏章,即著名的《经理河工八疏》,该奏章系统提出治理黄、淮、运的全面规划,提出五项治理工程、六项保障措施,包括全面治理河道、协调三河水系关系、保证运河水位,就连治河官员选派、工程费用来源、如何遏制治河工程中的贪污浪费等,都作了详细论述。

《治河方略》书影 清 靳辅撰 黄河水利委员会供图

靳辅继承明代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略,更明确了“逼淮注黄、蓄清刷浑”的重要性,多地修建南岸减水坝分泄黄河洪水,还认为洪水经过湖洼沉淀泥沙后引入洪泽湖可以加强蓄清刷黄。但他和潘季驯不同的是主张黄河和运河分开,开修了中运河,并认为海口段可以适当疏浚。著有《治河方略》及《靳文襄公奏疏》等,详细记述了他的治河主张与主要措施,对清代后期的治河产生了较大影响。


——《中国大百科全书》“靳辅”条


在康熙皇帝的大力支持下,靳辅主持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治河活动。他从疏浚河道、堵塞决口、加固堤防、闸坝分洪、修守险工、疏浚海口等6个方面,着手进行综合整治。经过5年治理,漕运“飞挽迅利,而地方宁息,军民实庆永赖”。

为了实现黄运分立,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靳辅主持在宿迁、桃源、清河三县的黄河北岸堤内创开中运河。经过治理,基本实现了黄河与运河的分离,使漕运、商船、民船“免黄河一百八十里之险”,由此奠定了徐淮之间京杭大运河的畅通格局。

《大运河地图》所绘黄淮交汇处

康熙皇帝重用治河能臣的同时,率先垂范,悉心阅览治河典籍,先后六次南巡视察黄河、运河情形,就加强淮扬堤防、维护洪泽湖堤防险工、蓄水刷黄济运等问题,作出了许多重要决策,对清代推进黄河治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康熙南巡图卷》第七卷中的无锡至苏州段(局部) 清 王翚等绘

(本文主要摘自《黄河画传》“刻在大清金殿上的治河国事”一节)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历史   王朝   生命线   康熙   皇帝   关系   黄河   河道   运河   漕运   堤防   洪泽湖   方略   险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