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1月1日新浪科技等消息,10月31日晚神舟二十一号发射升空后,4只特殊的“小鼠航天员”已于11月1日清晨在航天员协助下入驻天宫空间站问天实验舱。目前它们饮食正常、状态良好,将开启5至7天的在轨实验,这也是我国首次在轨实施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

为啥偏要送小鼠上太空?不少人好奇,空间站此前不是放过线虫、果蝇吗?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天达的解释很实在:“小鼠和人类基因相似度高达85%,器官构造也更接近人类,比线虫这些简单生物更能模拟人体在太空的反应。”
而且小鼠繁殖快、体型小,在轨饲养成本低,堪称研究太空生命规律的“天然替身”。比如航天员长期驻留太空易出现的骨质疏松、免疫力下降,在小鼠身上能快速观察到类似变化,这是地面模拟实验难复刻的。

这些小鼠可不是“随便挑的”。从300只候选者中脱颖而出,它们经历了60多天的“魔鬼训练”:在转棒上对抗眩晕以适应发射过载,闯迷宫测试空间记忆,悬尾实验验证抗压能力,还要通过“动感单车”保持运动能力 。
最终选定的4只两雌两雄近交系小黑鼠,遗传差异极小,能让实验数据更精准。
空间站里早为它们备好“太空宿舍”。随天舟九号提前抵达的小型哺乳动物饲养装置是全气密设计,能自动喂食喂水、净化空气,还装了可见光和红外相机实时监测行为 。
装置里特意加了弹簧式“躲避笼”,既符合小鼠穴居习性缓解焦虑,又能在发射返回时提供保护。航天员还得客串“饲养员”,把小鼠从飞船转运到饲养装置,确保环境指标稳定。

实验的关键不在“上天”而在“落地”。5至7天后小鼠将随神舟二十号返回,科研人员会第一时间做CT扫描、血液检测和解剖,用单细胞测序解析器官分子变化,甚至追踪微重力对遗传物质的影响。
李天达说:“这就像场接力赛,从送上天到养得好再带回分析,每个环节都不能错,能填补我国空间小型哺乳动物实验的空白。” 这些数据不仅能帮航天员制定健康保障方案,还能反哺地面医学,为骨质疏松等疾病提供新疗法。
虽然国际上早有类似实验,但我国这套饲养装置和研究体系实现了自主突破,还能为2030年前载人登月、2045年前后火星探测积累关键数据。
你觉得这些“小鼠航天员”的研究,还能帮人类解决哪些太空或地面健康难题?未来该优先探索什么方向?
(本文信息与数据来源:
https://tech.sina.cn/2025-11-01/detail-infvxhxp2898060.d.html,
http://m.toutiao.com/group/7567352816583410227/?upstream_biz=doubao,
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5/11-01/10508053.shtml)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