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这个阿姨为什么没穿衣服?

”——一句话,把正在厨房盛饭的刘女士钉在原地。

她冲进客厅,看见三岁半的儿子举着平板,宝宝巴士儿歌App的开屏画面里,一条直播跳转链接正卡在“火辣热舞”的缓冲界面。
那一刻,她脑子里只有两个字:塌方。
不是地震,是信任塌方。
宝宝巴士,这个号称“0到6岁第一启蒙”的老牌App,居然成了成人擦边的传送门。
家长群瞬间炸锅,有人晒出同款截图,有人发现手机后台多了五六个陌生安装包,名字一个比一个辣眼:媚夜、魅影、蜜桃聊……全是孩子看不懂、大人看得懂的“社交”软件。
免费儿歌背后,藏着一条灰产暗道,专挑没设防的娃娃机下手。
监管来得比想象快。
市监局的同志把电话打到了企业总部,一句“按《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0条,两周内交报告”,让公关部连夜加班。
宝宝巴士倒也干脆,先甩500万升级AI拦截系统,再送全体用户三个月“纯净模式”——说人话就是:想彻底没广告?
得加钱,但先让你白嫖90天。
算盘珠子响得隔壁工位都听见了:200万活跃用户,哪怕只有一成留下付费,也是一笔稳稳的现金流。
危机变商机,操作属实熟练。
可家长们不买账。
有人吐槽:“原来‘儿童模式’是VIP特权,那普通孩子就只配看擦边?
”更尴尬的是,所谓AI识别,本质还是关键词+画面肤色比例的老配方,灰产换个滤镜、加层马赛克,系统立刻瞎了。
技术攻防像打地鼠,平台永远慢半拍。
律师吴兴剑一句话戳破窗户纸:审核义务是法定的,不是靠“技术难度”就能甩锅。
广告法第9条写得明明白白,淫秽色情内容零容忍,管你是第三方还是第四方,只要出现在自家App,平台就得背锅。
更大的雷区在后面。
宝宝巴士的招股书显示,去年营收七成靠广告,其中八成又来自程序化投放——简单说,就是“谁出价高谁上”。
儿童流量干净又便宜,广告主抢着要;灰产公司混在里面,出价比正规品牌高两倍,平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法自然把“少儿英语”挤下去,把“深夜直播”顶上来。
免费模式不是原罪,但把娃娃当流量矿,再转手卖给灰产,就是吃相难看。
有人把锅甩给家长:“为什么不关网络、不开飞行模式?
”听起来像“你为什么不戴头盔”的变种。
现实是,爷爷奶奶带娃,能找准图标就不错了,更别说去设置里翻广告开关。

要求每个看护人都变成网络安全工程师,本身就是耍流氓。
儿童产品的底线应该是“默认安全”,而不是“默认裸奔”。
事情发酵后,同行们悄悄改口风。
某头部识字App连夜把开屏广告全下了,换成自家会员促销;另一家绘本平台干脆发公告“永不上第三方广告”,趁机吸粉。
宝宝巴士的翻车,倒成了行业镜子——照出了“免费+广告”模式在儿童赛道的脆弱:一边是估值故事,一边是道德红线,中间只隔着一个跳转链接。
两周后调查结果出炉,大概率是约谈、罚款、整改三连。
罚款金额对一家年利润十几个亿的公司来说,九牛一毛;真正疼的是用户信任度下滑。
资本市场已经给出反应:宝宝巴士母公司股价三天跌掉8%,市值蒸发20亿。
灰产广告那点收益,连零头都不够补。
再往深看,这不仅是某家企业的危机,而是整个儿童互联网的“原罪”时刻。
国内0到6岁数字内容市场每年增长30%,却连统一的分级标准都没有。
广告法、未保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条文摆在那里,执行全靠企业自觉,等于在高速路口挂“建议减速”。
家长能做什么?
短期只能手动排雷:关掉AppStore的“广告追踪”,给平板装国家网信办推出的“青少年模式”,再不行就回归线下,买实体绘本、点读笔,让子弹飞一会儿。
长期还得靠监管把牙齿磨尖。
参考欧盟KIDs规则,儿童App一律禁止行为广告;美国COPPA法案,13岁以下数据商用直接按条罚款,动辄千万美元。
灰产之所以敢把魔爪伸向娃,就是算准了违法成本太低。
只要罚单足够疼,平台自然会把“默认安全”写进代码,而不是写在道歉信里。
宝宝巴士的整改公告最后一句写着:“守护童年,我们责无旁贷。
”听起来像婚礼誓言,真诚但廉价。
真正的责无旁贷,是把广告收入占比降到安全线以下,是把人工审核塞进每一道投放链路,是把“纯净模式”做成默认选项,而不是VIP特权。
否则,下一次跳转的“火辣热舞”,还会出现在另一个妈妈盛饭的间隙。
信任塌方容易,重建却得一块砖一块砖地垒。
希望两周后的调查报告,能给所有搬砖人一张具体的图纸,而不是又是一封“深表歉意”。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