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都在吃速食、预制菜,为啥只有中国还在手动做饭?

文 | 听云霭

编辑 | 听云霭

刷到美食视频时,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疑惑:同样是做饭,中国博主能把家常菜玩出百般花样,欧美博主却总在拆包装加热?

同样是解决三餐,我们愿意每天花1-3小时在厨房忙碌,西方人却习惯用半成品快速搞定?

其实“中国人坚持做饭”这件事,不只是饮食习惯的差异,更藏着我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映照着中外社会价值的不同。

先看互联网上的美食图景,中外对比简直一目了然。

1.国外美食的制作

在中国,美食博主绝对是最“卷”的领域之一,竞争激烈程度仅次于财经赛道。

想在这个圈子里被记住,没点真本事根本行不通——要是只拍视频教基础炒菜,比如番茄炒蛋、清炒时蔬,大概率没人点赞。

现在的民间高手,能把普通食材做出新花样:火候精准的爆炒能让青菜脆嫩入味,工序复杂的红烧能让排骨酥烂脱骨,甚至有人把家常面点做成精致造型。

看这些视频时,不少人都会感叹:“真正的高手,果然在民间。”

但对于欧美国家来说,情况却大相径庭。

有位美国博主拍视频说,要给连续工作15小时的蓝领丈夫做“爱心晚餐”,结果镜头里,她只是把麦当劳的汉堡、薯条拆开包装,倒进铺满黄油的锅里简单加热,一顿饭就这么“做好了”。

还有个视频里,博主把超市买的盒装沙拉、预制牛排、冷冻蔬菜依次拆封,摆到盘子里,挤上现成的酱料,再把预制牛排放进烤箱加热,全程看不到半点复杂的烹饪手法。

更常见的“白人饭”,简单到让人惊讶。

几片生菜叶子、几块全麦面包,最多夹一片火腿或者一根香肠,不用加热,冷着就能吃。

资料参考:2023-06-09中华网热点新闻——“白人饭”梗火到海外了,被国外网友发现后!反应太好笑了

而对于“中国人做饭要1-3个小时”,西方人当然难以理解。

2.中国美食的制作

就拿普通家庭的三菜一汤来说,从备菜开始就不轻松:洗菜、切菜、给肉类焯水去血沫,然后炒菜、煮汤,最后还要收拾碗筷、擦干净灶台,一套流程下来,1小时都算紧凑。

要是想做红烧排骨、焖牛腩这类需要慢炖的菜,提前焯水、炒糖色、加调料慢炖,再等食材入味,花3-4小时都是常事。

这时可能有人会反驳:“欧美也有花时间吃饭的地方啊!”

对于法国巴黎这个浪漫的国度来说,可是有很多家米其林星级餐厅的。

但关键在于,这种“耗时的精致”,和普通人的日常饮食完全脱节。

资料参考:2024-03-19中国新闻网——2024年《米其林指南》法国版出炉 新增62家星级餐馆

但是普通人想每天吃一顿法餐那样的精致食物,根本不现实——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耗时耗力,不符合他们“高效解决吃饭”的需求。

反观中国,情况恰好相反。

那些标价高、主打“氛围”的餐厅,往往会被消费者贴上“智商税”的标签。

网友还会调侃这类餐厅:“建议卖给上海人”(调侃部分城市对精致消费的接受度较高)。

在中国,真正受欢迎的美食,往往藏在寻常百姓家——隔壁阿姨做的红烧肉,肥瘦相间、酱香浓郁;楼下大爷炒的青菜,脆嫩爽口、带着锅气;小区门口早餐摊的豆浆油条,比连锁早餐店更有烟火气。

这种“精致不与金钱挂钩”的饮食观,让中国人愿意在日常做饭上花时间。

我们不觉得花几小时做一顿家常菜是“浪费时间”,反而认为这是对生活的认真。

为啥欧美难以形成“日常做饭”的氛围?根源其实是他们高度发达的食品工业化。

去欧美超市看看就知道,蔬菜大多是包装好的“杂包”——比如不到半斤的混合蔬菜包,在英国能卖到2.75英镑(约合人民币26元);肉类也都是工厂分装的盒装产品,从流水线批量生产、标准化供应。

资料参考:2023-02-26央视新闻客户端——欧洲头条丨“脱欧”后的英国“果”然“蔬”不起

这种工业化模式,从源头就限制了“复杂烹饪”的可能。

食材都是预处理好的,拆开就能直接用,不需要洗、切、焯水,自然也就没了花时间烹饪的必要。

久而久之,西方人就形成了“拆包装、简单加热”的做饭习惯,对“手工烹饪”没了需求。

可中国人不一样。

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坚持炒菜,用手工烹饪的方式解决日常餐食。

3.中国食物中的烟火气

有人说,这是“人类社会对食品工业化的最后对抗”,其实更准确地说,是我们不愿放弃饮食里的“烟火气”,不愿让吃饭变成一件“敷衍的小事”。

中式炒菜有个很特别的特点:即便是同一位厨师,不同的厨具、不同的火候,甚至是不同牌子的酱油,炒出来的菜味道都可能不一样。

这种“不标准”,恰恰是中式饮食的魅力所在——它不是流水线生产的复制品,而是带着烹饪者心意的“独一无二”。

现在全世界都在追求“快速、低成本、高效率”的饮食模式:预制菜加热5分钟就能吃,快餐10分钟就能拿到,甚至连喝水都有“即饮型”。

可中华饮食文化却在大面积追求“复杂与高雅”,而且这种追求,和阶级、金钱、身份无关。

无论是普通上班族,还是退休老人,在厨房中他们都能找到各自的乐趣:

早上早起半小时,给家人做份蛋炒饭,里面加些火腿丁、胡萝卜丁,营养又好吃;晚上下班回家,炒两个拿手菜,比如青椒肉丝、番茄炒蛋,配着米饭就是一顿满足的晚餐;周末有空,炖一锅排骨汤,再做个红烧鱼,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

对中国人来说,做饭早已不是“解决温饱”的手段,而是生活里的仪式感,是对生活的热爱。

我们愿意花时间切菜、炒菜、炖汤,不是因为“不会用预制菜”,而是因为觉得“值得”——为了家人的笑容,为了一顿可口的饭菜,为了餐桌上的热闹,花几小时都值得。

可能有人会问:“现在都讲究效率,花几小时做饭是不是太落后了?”

其实不然。

中国早已是全世界最大的工业国,我们不是没能力实现食品工业化,不是做不出标准化的预制菜,而是不愿在饮食上妥协——我们不想让吃饭变成一件“应付差事”的事,不想失去饮食里的“人情味”。

对中国人来说,“吃饭”从来不是简单的生理需求,而是文化的传承。

从爷爷站在灶台前时刻提醒爸爸做红烧肉的诀窍,说“炒糖色要小火慢炒,不然会苦”;到妈妈把包饺子的手艺传给女儿,说“馅料要朝一个方向搅,才会有嚼劲”;再到晚辈学会做饭后,第一时间做给长辈吃——烹饪技巧里藏着家族的记忆,吃饭这件事,早就和“传承”绑在了一起。

资料参考:2022-11-08人民融媒体——美食也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特别是每逢佳节,这种“家”的感觉更加的浓烈。

除夕那天,一大家子围在厨房忙碌:有人切菜,有人炒菜,有人炖鱼,有人包饺子。

厨房里烟火味十足,客厅的电视里放着除夕的必备节目春节晚会,孩子们在旁边打闹。

这份热闹,这份团圆,是“拆包装吃饭”永远给不了的。

4.总结:

直到今天,中国人对美食的最高评价依然是“有气儿”。

这个“气儿”,不是指食材的气味,而是灶台的烟火气,是食材新鲜的气息,是家人围坐的人气。

它不是工业化流水线能生产出来的,只能在一次次切菜、翻炒、慢炖中慢慢酝酿,在一家人的欢声笑语中慢慢积累。

其实我们没必要争论“中餐高于西餐”,饮食本就该有多样性。

西方人喜欢“高效便捷”的饮食,是他们的选择;中国人坚持“手工烹饪”,也是我们的选择。

只不过中国人选择“坚持做饭”,本质上是选择了一种更有温度的生活方式——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愿意为一顿饭花时间,愿意用双手创造美味,愿意把对家人的爱放进饭菜里。

这份对生活的热爱,这份对家人的牵挂,就是“为什么只有中国人还在坚持做饭”的答案。

它不是落后,不是固执,而是我们对生活最朴素的执念——认真吃饭,就是认真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美食   中国   欧美   饮食   炒菜   中国人   小时   家人   烟火   时间   灶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