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兰岛冰盖下藏着个冷知识,今天的因纽特人不算这片土地的最早主人。
很多人以为北美原住民里必然有因纽特人,可考古证据偏偏打了脸,他们抵达格陵兰的时间,比维京人还晚了几百年。
最早的定居者得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一群从亚洲跨过白令海峡的先民,在格陵兰留下了萨卡克文化的遗迹,只是后来不知是毁于气候剧变,还是在部落冲突里消失了。
“因纽特”在他们自己的语言里就是“人”的意思,当年欧洲殖民者问他们是谁,得到的回答其实是“我们是人”,结果这词成了族群标签。
就像澳洲“袋鼠”的英文名源于土著语“我没听懂”,语言不通闹的笑话,成了殖民史的注脚。
更有意思的是“爱斯基摩”这个称呼,因纽特人其实很排斥,这词带着“吃生肉的野蛮人”的贬义,是外人强加的标签。
要说格陵兰的早期移民,得理清楚几波迁徙潮,公元前2500年那批先民算“初代拓荒者”,接着多塞特文化人群接过接力棒,直到13世纪图勒文化的因纽特人从阿拉斯加东迁。
可维京人更早,公元985年,“红发埃里克”就带着几百号人在格陵兰建立了东西殖民地,放牧牛羊、猎杀海象,把北极圈变成了中世纪的“贸易飞地”。
中世纪的格陵兰可能比现在暖和,埃里克给它取名“绿岛”可不是随便忽悠。
考古发现当时有200多个农场,西殖民地就占了90个,维京人靠小船捕猎北极熊、独角鲸,把独角鲸牙当成象牙替代品卖往欧洲。
大英博物馆那套著名的“刘易斯岛象棋”,看着像象牙雕的,其实材料是海象牙,搞不好就来自格陵兰海域。
更绝的是猎隼生意,中世纪欧洲贵族玩鹰猎是身份象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里德里希二世写过一本《论猎鹰》,专门研究怎么训练格陵兰隼。
有个段子说勃艮第公爵的儿子被土耳其人俘虏,最后竟是用12只格陵兰隼赎回来的,在当时,这种北极猛禽比金银还值钱。
维京人靠着冰岛-格陵兰航线,把北极熊皮、活北极熊都变成了抢手货,硬生生在北极圈搭起了国际贸易网。
美军对格陵兰的控制早有年头,图勒空军基地至今是北约在北极的前哨。
但特朗普2019年突然提出要买格陵兰,甚至想拿波多黎各交换,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
2025年1月他又放话,为了“国家安全”不排除动武吞并,把格陵兰当成了“待开发的地产项目”。
格陵兰总理直接回怼:“我们不出售,也永远不会出售。”
丹麦政府倒是开明,表示尊重格陵兰公投独立的选择,可丹麦那点国防力量,几艘船、几架直升机,拿什么跟大国抗衡?
特朗普抱怨丹麦布防太弱,本质是嫌北约盟友不肯多掏钱,可就算丹麦想增兵,巴掌大的国家又能派多少人去北极?
这背后是格陵兰的“聚宝盆”属性,已探明稀土储量全球第二,还有175亿桶原油、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
更关键的是北极航道,要是全球变暖让冰层融化,纽约到亚洲的航线能缩短几千公里,格陵兰就成了“北极马六甲”。
现在开发成本高,但特朗普打的是未来算盘,毕竟谁控制了这里,谁就握住了北极资源和航运的钥匙。
格陵兰的故事,从来都是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博弈史。
因纽特人祖先跨过白令海峡时,不会想到后代要为“土著”身份争辩,维京人用独角鲸牙换金币时,更想不到千年后这里会成为大国角力场。
当冰层下的资源和未来航道被盯上,这片冰原再也不是被遗忘的角落。
说实话,格陵兰的明天,怕不是只由因纽特人自己说了算,毕竟在资源与战略面前,历史的迷雾从来挡不住现实的算盘。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