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中共在台湾为何没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在《沉默的荣耀》中,以《光明报》案为起点,中共在台湾的地下组织全部被破获,这些组织几乎全都都在市区城区,1949年10月中共高雄工委被破获,随后又连续破获了中共台北市工委,台中地区工委,台南麻豆支部、铁路部分组织,台湾邮电总支部等。

大批共产党员被捕被杀,中共地下组织在城镇无法立足,连中共台湾最高领导人都被捕了。

这一幕和1927年时的情形何其相似,中共成立早期是以城市为中心,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中共组织几乎都在城镇,从1927年老蒋发动反革命政变之后,中共在城镇很难立足,多地省委机关不是被摧毁就是迁移到外地,最后甚至连中共中央在上海都无法立足,不得已迁移到在农村的中央苏区。

眼见城镇敌人力量太过强大,中共组织开始转移到了农村,逐步从以城市工作为中心向以农村工作为中心转变,以工人运动为中心向以农民运动为中心转变,最终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没想到这条路还真走对了,中共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并夺取了全国政权。

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战略方针正是中共取得胜利的法宝。

那么在台湾为何中共组织在城市工作极端困难的情况不祭出这一法宝,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呢?

大家都知道农村包围城市这条道路中共之所以能走成功,是因为农村存在严重的土地问题,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所以从1927年-1937年中共进行的革命叫做土地革命,土地是核心问题,通俗一点讲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抗战时期因为国共合作中共不得已改变了政策,从分土地转换为减租减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又在解放区大规模开展土地改革,使得无地少地农民分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参军和支持中共军队的热潮,最终使得中共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那么当中共在台湾城市工作进行不下去的时候,他能否撤退到农村地区,利用解决土地问题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从而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呢?

不好意思,这次被国民党抢先一步了。

老蒋竟然抢先一步在台湾实行了土地改革。

这就奇怪了,老蒋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大陆正是败在了中共土地革命这一无敌阳谋之下,为啥在大陆不搞,反而在台湾开窍了,抢着进行土地改革呢?

别以为老蒋是良心发现,他是逼不得已。

国民党撤到台湾的时候,经济濒临崩溃,台湾原本人口600万,随他来到台湾的有200万大陆人,台湾人口猛增,导致粮食缺口达39万吨,而台湾粮食产量不增反减,1949年台湾粮食产量都不如1938年, 台湾面临饥荒的窘境,连肚子都填不饱,何谈养兵练兵,何谈反攻大陆呢?

再加上中共在大陆成功实施土改的先例,再不实施土改就算中共没打过台湾海峡,台湾政权都搞不下去了,老蒋痛定思通,终于下决心在台湾实施土改。

但是国民党政府与地主阶层毕竟是有着亲密关系的,当然不会搞那种一刀切,激进的进行土地改革,而是采取了温和的办法。

台湾的土改分三步进行:

首先是三七五减租:

台湾光复之初,佃农缴租量占1948年收获量的56.8%,且90%的租佃为口头契约,地主可以随意撤佃,想让你滚就让你滚,你的地就白种了。佃农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地,大半都要缴给地主,而且地主随时都可能收回土地,农民一点保障都没有。

为了消除此种不平等现象,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实施三七五减租,将地租减为年产量的37.5%,比之前下降了20%。更重要的是规定地主需要与佃农订立书面契约,且契约期限不得少于六年。

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给了农民种植土地的保障。

其次是公地放领:

啥意思呢?先要弄清楚台湾最大的地主是谁?正式国民党政府自己。在台湾光复之初,国民党当局接受了日本殖民政权留下的大量土地,现在正是派上用场的时候了。

国民党当局将这些公有耕地放领给农民,地价是按照这块地的主要农作物全年收货量的2.5倍折算成实物计算。

太高了农民买不起怎么办?别担心,政府贴心的给你准备了“花呗”,购地款可以分十年平均还,并且农民只要支付第一年的地价款之后就能获得土地所有权。

单从这一条也可以看出来这国民党政府跟大陆比简直是脱胎换骨,这么贴心的为农民朋友们着想,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这还没完

还有第三个措施,就是耕者有其田

这不是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的口号之一吗?这就更不像国民党政府能提出来的政策了,可是真的就提出来了,那是不是也要杀一批地主收了他们的土地呢?并不是的,国民政府采取了资源置换的方式。

台湾政府规定地主可以保留自己所有耕地中一定面积的土地,超过这个限额,由官方征收,转卖给农民。

那是拿钱去直接买地主的地吗?并不是,国民政府掌握了城市的工商业资源,因此就用企业股票,土地债券去换,而且也不是一般企业的,而是国有企业,这样就同步把地主转换成了资本家。地主阶层刚开始还不乐意,都觉得股票哪有土地靠谱?没想到后来台湾经济腾飞,股票大涨,这些手握股票的地主阶层都发了一笔横财,从此再也没有人有反对意见了。

经过以上三板斧,土改改变了台湾农用土地所有权结构,使得自耕地面积从1948年的55.8%增至1953年的82.9%,大量无地农民分得了土地,从而激发了农民的高度耕作意愿,稻米大幅增长,为台湾本岛提供了足够的粮食,而且剩余的农产品还出口了,赚取了外汇,又拿去进口工业产品和工业原料,从而促进了台湾工业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通过土改,缓和了农民阶层与地主阶层的矛盾,清除了中共在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土壤,农民都有地种了,有饭吃了,谁还会跟着共产党去跟政府作对呢?这简直对中共而言是釜底抽薪。

那么台湾土改为何又能够成功?

任何一项改革都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在大陆国民政府的根基就是地主和资本家,国民政府大量官员乃至高层都是地主阶级出身,土改就是挖自己的命根子,因此国民党要拼命维护他们的利益,跟别提动他们的蛋糕了。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了,台湾农村土地改革的制定者与土地所有者两者是分离的,国民政府这帮人都是从大陆来的,与台湾本地的地主阶层没有什么商业利益、姻亲关系等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国民党政府实施起土改政策来就无所顾忌。

其次1947年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国民党当局军队在台湾进行镇压,紧接着是戒严令下的白色恐怖政治压制,地主无力抗拒,也被杀怕了,手上也没有枪杆子,只能任人宰割了,再说人家又不是强抢,是拿国有企业股票这些东西来换,总比直接抢走要好吧。

台湾土地改革相当成功,连主持土改的台湾二号人物陈诚都成了土改专家,还出了土改著作《台湾土地改革既要》,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一些国家实行土地改革的参考。

回想起国民党政权在大陆时期被中共土改的杀手锏终结了统治,国民政府竟然在台湾成功的实施土改这不能不让人唏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历史   荣耀   中共   包围   沉默   道路   农村   城市   台湾   地主   国民党   土地   农民   土地改革   国民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