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340 年,高丽国(今朝鲜半岛)的汉城(今首尔)皇宫里,15 岁的权氏正跟着女官学习礼仪。她出身高丽贵族权氏家族,父亲是高丽王朝的门下侍中权谦,按说该在半岛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可一场突如其来的 “贡女” 选拔,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当时的元朝,是高丽的宗主国,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在位期间,多次要求高丽进贡 “美女”,以充实元朝后宫。《高丽史・忠惠王世家》记载:“元廷遣使征高丽美女,命有司选良家女以献。” 权氏因为容貌出众、精通琴棋书画,被高丽国王选中,成为送往元大都(今北京)的贡女之一。
离开高丽那天,权氏的母亲哭着给她戴上家传的玉簪:“到了大都,要好好照顾自己,记得咱们权家的本分。” 权氏忍着眼泪点头,她知道,自己此去不仅是为了家族,更是为了高丽与元朝的关系 —— 如果能得到元朝皇室的青睐,高丽就能减少元朝的压迫,百姓也能少受些苦。
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权氏和其他贡女终于抵达大都。刚进皇宫时,她和其他高丽贡女一样,只能住在偏僻的 “高丽院”,做些洒扫、刺绣的杂活,连元朝皇室的面都见不到。权氏没有抱怨,反而利用这段时间学习蒙古语和中原文化,她知道,只有变得更优秀,才能有机会改变命运。
转机发生在公元 1342 年。当时元顺帝的长子爱猷识理答腊刚满 10 岁,按照蒙古习俗,该为他挑选 “伴读侍女”。元顺帝听说高丽贡女中多有聪慧者,便下令从高丽院选几人入宫伴读。权氏因为蒙古语流利、又懂中原典籍,成功入选,成为了爱猷识理答腊的伴读侍女。
第一次见到爱猷识理答腊时,权氏心里有些紧张 —— 这位太子爷是元朝未来的继承人,身份尊贵,可相处下来她发现,爱猷识理答腊并没有皇室子弟的骄纵,反而很喜欢听她讲高丽的故事。
爱猷识理答腊从小跟着中原儒臣学习,对异国文化充满好奇,权氏就给她讲高丽的山川景色、民俗风情,还教他唱高丽民谣;爱猷识理答腊练习蒙古骑射时,权氏会在一旁递水擦汗,提醒他 “小心受伤”。《元史・顺帝本纪》记载,爱猷识理答腊 “性聪慧,好读书,尤爱异国文化”,而权氏的陪伴,正好满足了他对异国文化的兴趣。
随着时间推移,爱猷识理答腊对权氏的感情越来越深。公元 1348 年,爱猷识理答腊年满 16 岁,按蒙古习俗该册立太子妃。元顺帝原本想从蒙古贵族中选太子妃,可爱猷识理答腊却坚持要娶权氏:“权氏温柔贤淑,又懂我心意,我非她不娶。”
元顺帝一开始不同意,觉得 “高丽女子出身太低,不配做太子妃”,但架不住爱猷识理答腊多次恳求,再加上当时元朝需要高丽的粮食和贡品,也想通过联姻拉拢高丽,最终同意了这门婚事。公元 1349 年,元顺帝下旨册封权氏为太子妃,这场从 “贡女” 到 “太子妃” 的逆袭,在元代历史上极为罕见。
婚礼按照蒙古和高丽的双重习俗举行:权氏既穿上了蒙古贵族的 “质孙服”,也保留了高丽女子的 “发簪”;婚礼上既有蒙古的 “诈马宴”,也有高丽的 “糕饼宴”。高丽国王得知消息后,特意派使者前往大都祝贺,还下旨赏赐权氏的家族,权氏的父亲权谦也被升为高丽宰相,可见这场联姻对高丽的重要性。
成为太子妃后,权氏没有恃宠而骄,反而更加谨慎。她知道自己是高丽人,在元朝后宫容易被排挤,所以待人谦和,对元顺帝和皇后都十分孝顺。元顺帝的皇后奇氏也是高丽人(注:奇氏后来成为皇后,与权氏并非同一时期,但同为高丽出身),两人因为 “同乡” 的关系,相处得十分融洽,奇氏也经常在元顺帝面前夸赞权氏 “贤淑”,权氏在后宫的地位越来越稳固。
公元 1351 年,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红巾军席卷中原,元朝统治陷入危机。爱猷识理答腊作为太子,开始协助元顺帝处理朝政,权氏则在背后默默支持他。
当时元朝朝廷分为两派:一派以元顺帝为首,主张 “招安” 红巾军;另一派以爱猷识理答腊为首,主张 “武力镇压”。两派矛盾尖锐,爱猷识理答腊经常因为政见不同与元顺帝争吵,心情十分郁闷。每当这时,权氏就会陪在他身边,用高丽的谚语安慰他:“暴风雨过后,草原才会更肥沃;乱世过后,国家才会更安稳。” 她还提醒爱猷识理答腊:“陛下是父亲,您要多听他的意见,不要硬碰硬,否则会让有心人钻空子。”
在权氏的劝说下,爱猷识理答腊改变了策略,不再与元顺帝直接对抗,而是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同时向元顺帝提出 “招安与镇压结合” 的建议,既安抚了部分农民军,也打击了顽固势力。《元史・爱猷识理答腊传》记载,这一时期 “太子与帝关系缓和,朝政渐有起色”,这背后离不开权氏的功劳。
权氏还利用自己高丽人的身份,为元朝争取了高丽的支持。当时元朝因为战乱,粮食短缺,权氏亲自写信给高丽国王,请求高丽多送些粮食到元朝。高丽国王看在权氏的面子上,不仅送了粮食,还派了高丽军队协助元朝镇压农民军。《高丽史・恭愍王世家》记载:“元太子妃权氏遣使来求粮,王命输米万石,遣将率师助元。”
然而,乱世中的安稳总是短暂的。公元 1368 年,朱元璋率领的明军攻占大都,元顺帝带着爱猷识理答腊和部分皇室成员逃往蒙古草原,建立 “北元”,权氏也跟着一起逃亡。逃亡路上条件艰苦,权氏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她亲自为士兵缝补衣服,还把自己的首饰拿出来变卖,换粮食给大家吃。士兵们都称赞她 “太子妃贤德,不愧是高丽贵族女子”。
逃到蒙古草原后,元顺帝不久就去世了,爱猷识理答腊继位,成为北元的第一位皇帝,史称 “元昭宗”。爱猷识理答腊继位后,立刻册封权氏为皇后,还下旨:“皇后权氏,陪朕历经患难,贤淑有德,朕之良配,天下之母。” 这是权氏人生中最荣耀的时刻,也是她最艰难的时刻。
当时的北元,面临着明军的追击和蒙古部落的分裂,处境十分艰难。权氏作为皇后,主动承担起 “安抚蒙古部落” 的任务。她跟着爱猷识理答腊走访各个蒙古部落,用蒙古语向部落首领讲述 “恢复元朝” 的愿景,还拿出自己从大都带来的财物,赏赐给部落首领,争取他们的支持。《蒙古源流》记载,权氏 “善言辞,懂蒙古习俗,部落首领多愿归附”,在她的努力下,北元逐渐整合了蒙古部落的力量,暂时稳住了局面。
权氏还十分重视 “蒙汉融合”。她知道北元要想长久发展,不能只依靠蒙古人,还要争取中原汉人的支持。所以她建议爱猷识理答腊 “善待中原流民,保留中原文化”,爱猷识理答腊采纳了她的建议,在北元境内设立 “汉学馆”,让蒙古子弟学习中原文化,同时免除中原流民的赋税,吸引了不少汉人归附。
然而,长期的战乱和艰苦的生活,损害了权氏的健康。公元 1372 年,权氏在北元的都城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病逝,年仅 47 岁。爱猷识理答腊悲痛欲绝,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蒙古式葬礼,还下旨追封她为 “贞慈皇后”,让她与自己合葬(注:北元墓葬尚未完全发掘,合葬之说源于《蒙古源流》记载)。
权氏去世后,爱猷识理答腊再也没有册封过皇后。他时常拿着权氏教他的高丽民谣乐谱,回忆两人在一起的时光,还对大臣说:“皇后不在了,朕就像失去了一只手臂,再也没有人能像她那样懂朕、帮朕了。” 公元 1378 年,爱猷识理答腊去世,临终前还嘱咐儿子脱古思帖木儿:“要记住你母亲的功劳,善待高丽人,不要忘记蒙汉融合的道理。”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