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个月,我听了大概四五十场AI应用公司的电话会。
不是调研任务,也不是为了写报告,纯粹是好奇。毕竟过去两年,AI故事讲得太多,PPT太炫,融资太猛,但收入呢?总像雾里看花。
但现在,情况有点不一样了。
好几家公司的管理层,开始主动提ARR(年化经常性收入),而且数字对得上季度节奏。
不是“预计明年”“有望突破”,而是“Q1做到XX万”“7月单月年化已到X亿”。
这是信号,是响铃了。
AI应用的商业化落地正从个别案例演变为普遍趋势,收入能见度显著提升。
这方面来看,小猎豹很惊喜,这值得我们来重视。特别现在GPT-5马上要发布,很多人还在等“奇点降临”。
所以,小猎豹系统梳理了当前AI应用投资的四大核心逻辑,分享给大家。
特别声明:以下
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过去两年,市场焦点集中于算力基础设施——光模块、服务器、GPU集群等赛道估值快速抬升,部分标的已进入高位震荡区间。
然而,AI产业链的长期发展遵循“算力投入 → 应用创新 → 反哺算力升级”的正向飞轮。
现在英伟达完成GB300等新一代芯片的交付与部署,底层算力供给趋于稳定,产业重心正加速向应用端迁移。
这时候,问题自然就来了:花了这么多钱建出来的“超级大脑”,到底能干啥?
答案只能是:应用。
这不是我们一厢情愿。GPT-5预计8月上线,主打多模态+任务执行——不是写诗画画,是帮你订机票、调参数、写代码、审合同。AI要从“会聊天”变成“能干活”。
产业周期就是这样,先修路,再通车。现在路修得差不多了,该看谁的车跑得快了。
Diffusion-FM 把单次视频生成成本从 0.12 美元打到 0.05 美元,直接让利给用户,7 月 ARR 环比+42%。
Transformer-FM 混合时序模型把预测误差从 7% 压到 3%,客户愿意按节省库存利息的 30% 分成,单项目金额翻倍。
同时,7月的2025年WAIC大会上,签的60%项目都落在工业、医疗这些苦活累活的场景。
同时最热闹的是AI眼镜和智能体(Agent),融资动辄几十亿。
钱,正在从“卖铲子的”流向“挖金矿的”。
这很合理。算力是通用资源,而应用是差异化竞争。
资本市场迟早要问:你这个AI,到底帮客户省了多少钱,或多赚了多少钱?
市场最关心的问题——AI能否赚钱?已有答案。一批领先企业已实现清晰的商业模式闭环:
比如快手可灵AI,2025年Q1年化收入1亿美元,到7月涨到1.7亿。70%来自专业用户——自媒体、广告公司、短视频团队。
这些人不是图新鲜,是靠AI接单、降成本、抢时间。他们愿意每年掏几千块,因为ROI算得清。
再比如鼎捷数智,给制造业做AI预测排产,把物料周转周期压了60%。客户是真金白银省了仓储和资金成本,续费率上来了,付费率也涨了40%。这不是“数字化转型”,是“多活一个月”。
还有C3.ai,26%的营收增速,在AI公司里不算炸裂,但它拿下了埃克森美孚和美国国防部的单子。这类客户不看PPT,只看系统能不能跑通复杂流程。能进,说明AI在关键系统里“上岗”了。
全球知名咨询机构IDC有个数据挺有意思:企业AI投入平均回报1:3.7,金融和媒体能到1:10。老板们开始发现,可衡量的效率增益与成本节约,正成为推动AI采购的核心驱动力。
我看了几个ARR跑得快的公司,发现共性很明显:
这些不是“通用AI”,是“垂直AI”。
最后总结一下,小猎豹认为认为,AI应用正站在从“量变积累”到“质变突破”的临界点,有望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
AI应用最全最新的概念股汇总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小猎豹坚持的动力~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