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高管、600万年薪、“WIFI”之王......当这样的标签贴在同一个人身上,你是否能想象到,他同时也是一场震惊业内的窃密案的主谋?
他偷偷带着 13 人组建团队,把华为的核心芯片技术一点点偷出来,自己另起炉灶,成立公司。
随着调查深入,他隐藏多年的美国公民身份被扒出,更让整个行业震惊。
这些本应是技术标杆的人才, 为何会触碰法律红线?年薪百万、前途无量的他们,究竟为什么要铤而走险,顶风作案?
张琨,曾被业界冠以“WiFi之王”的称号,他的个人履历确实耀眼。他毕业于北京大学,之后又在中科院获得了微电子硕士学位。
张琨的学术追求不止于此,他还在美国完成了双硕士学业。他曾在国际半导体巨头高通公司工作五年,参与了重要的Wi-Fi芯片开发项目,并因其出众的技术能力获得过奖项。
2011年,华为海思半导体部门将其招入麾下,认定他是不可多得的高端海归人才,并给予了21级的高职级和每年600万人民币的优厚年薪。
然而,张琨在加入华为之前,便已秘密取得了美国国籍,其入籍时间恰恰发生在他赴美留学期间。这一关键身份信息,他从未向华为透露。
在华为,张琨肩负重任,他直接负责Wi-Fi芯片的核心研发工作。
在他的主导下,华为成功开发了Hi1101至Hi1105系列芯片,也为Wi-Fi6和Wi-Fi7等关键技术贡献了重要专利。
他身处高位,手握重权,享受着丰厚的回报,本应与公司的发展紧密相连,共同抵御风险。
然而,在2020年美国对华为实施芯片制裁的外部压力下,张琨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
他内心认为,单干能够比在公司打工更快地实现财富自由。这种强烈的个人利益最大化思维,开始逐渐侵蚀他的职业道德底线。
张琨将华为团队9年心血、9亿人民币投入的技术成果,视为自己可以随时套现的私有筹码。
这不仅是背叛,更是他顶尖精英身份下,一种“技术在我,价值归我”的傲慢展现。
这种个人价值判断的严重错位,最终导致了他做出毁掉自己前程的选择。
华为在Wi-Fi芯片领域的投入无疑是巨大的。据统计,相关技术研发耗费了9年时间,总投入超过9亿人民币,其中凝聚了无数工程师的智慧和汗水。
张琨及其团伙窃取这些核心技术的手段,却显得异常原始和粗糙。这与被盗技术本身所蕴含的巨大智力成果价值,形成了鲜明的讽刺。
为了躲避任何可能的电子追踪,他们采取了最笨拙的方式:用笔记本一笔一划地手抄核心代码。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高度抽象智力成果的极端贬低。
团伙成员还利用手机,直接偷拍电脑屏幕上的技术文档、复杂的电路图,甚至连实验室内的关键测试数据表格,他们也一并记录。
张琨凭借其高层权限,可以批量下载公司电脑上的核心资料。他将这些海量数据存储到智能手表的U盘功能中,然后悄无声息地带出公司。
这种看似低级的窃密手法,实则粗暴地践踏了华为九年、九亿投入的研发价值。
他们将复杂的技术成果,降格为可以被简单复制的普通信息。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为了给这些窃来的技术披上合法外衣,张琨团伙将其伪装成“开源项目”上传到网络上。
随后,他们又让尊湃通讯从网络上“公开”下载这些代码,试图以此掩盖技术来源,抹去华为的原创印记,从价值根源上否定华为的独创性。
#资本幻象:偷梁换柱成估值神话
张琨在2021年2月从华为主动辞职。仅仅一个月之后,他便在南京注册成立了尊湃通讯公司,其业务直接与华为的Wi-Fi芯片领域形成竞争。
尊湃通讯的员工构成令人侧目,约有六成的核心技术人员都是从华为海思挖来的。
张琨为此开出了诱人的条件:三倍于华为的薪资,以及公司期权承诺。
他甚至要求这些被挖的员工暂时继续留在华为,充当“卧底”。白天他们在华为照常工作,晚上则秘密为尊湃通讯提供服务。
尊湃通讯的成长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公司成立仅仅几个月,到2021年5月,其估值就达到了5亿人民币。
八个月后,其估值更是飙升至10亿人民币,成功获得了高榕资本、小米集团、湖杉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首轮融资额高达1亿人民币。
尊湃通讯对外宣传,声称其Wi-Fi6芯片的研发周期比华为快30%。这种“速度”的背后,其实是靠“卧底”团队搬运华为成熟技术的结果。
2022年11月,尊湃通讯高调发布了其首款Wi-Fi6芯片,一时间风光无限。然而,这份虚假的繁荣,终究建立在被盗窃的地基之上。
芯片发布后,为了掩盖犯罪事实,尊湃通讯开始大规模销毁证据,删除了电脑、邮件以及服务器上的所有核心数据。
但华为早已察觉异常。他们购买并深入分析了尊湃通讯的芯片,发现其中90%的技术与华为的高度重合。
更在40个关键技术点上发现了惊人的相似性。最终,在尊湃芯片的底层代码中,华为找到了未被清除的内部专用标识,铁证如山。
这个决定性的证据,如同利刃瞬间刺破了尊湃通讯虚构的10亿估值泡沫。
它证明尊湃的价值并非源于自身创造,而是赤裸裸的复制和盗窃。
2023年4月,华为正式向警方报案。上海和江苏两地警方迅速联合行动,对尊湃通讯进行了突击搜查。
此次行动发生之时,正值尊湃芯片即将量产的关键节点。警方现场查扣了7台存储侵权数据的服务器,并依法冻结了相关资产共计9965万元人民币。
包括张琨在内的14名核心涉案人员全部落网。这起案件,从立案到最终审理,历时两年多,终于迎来了法律的裁决。
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于2025年7月28日作出宣判。法院判处张琨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300万人民币。
此外,法院还对张琨施加了出狱后五年内禁止从事芯片行业的从业限制。他的13名同伙也分别被判处1至5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这些同伙们总计被罚款1350万人民币,其中部分人员同样被判处3至5年的禁业令。尊湃通讯公司被强制解散,所有窃取来的技术资料也全部销毁。
然而,判决结果公布后,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对张琨的量刑过轻,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许多人提出质疑,300万人民币的罚金,与张琨在华为每年600万的年薪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其经济威慑力不足。
另一个核心争议点在于张琨的美国国籍。
公众普遍认为,国内的五年从业禁止令,对于一个拥有美国护照的张琨来说,在国际上重新从事芯片行业几乎不构成有效约束。
这让法律判决所代表的“法律价值”,在公众眼中,远未能与被窃技术的巨大经济价值以及对国家科技安全造成的潜在危害相匹配。
华为在这起案件中,不仅投入了9年时间、超过9亿人民币的研发成果被窃取,遭受了直接且巨大的损失。
更深远的潜在损失难以估量,可能导致华为每年损失上亿美元。
甚至影响中国在Wi-Fi7等未来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这对国家战略安全造成了无形冲击。
法律的天平,似乎难以完全衡量科技背叛所带来的沉重代价,这迫使我们深刻反思,该如何真正守护国家创新的根基。
张琨案如同一声警钟,在中国高科技产业界持续回响。
它深刻揭示出,在企业追求技术突破和经济利益的同时,其内部的价值防线和制度防火墙同样关键。
华为的遭遇提醒所有科技企业,必须将核心技术和人才的管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以有效防范类似“蛀虫”对创新成果的侵蚀。
同时,这起案件也对中国的法律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思考。
面对高科技犯罪带来的巨大且深远的损害,现行的法律惩罚力度是否足以产生有效的震慑作用?
未来,法律体系需要不断与时俱进,确保对科技犯罪的量刑和罚金能够真正匹配其造成的巨大价值损害。
这不仅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更是为了守护国家创新的根基。
只有重塑对“价值”的认知,从精英个体的职业自律、知识产权的严格尊重、市场机制的透明公正,直至法律裁决的公信力与威慑力,我们才能为中国科技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这场围绕“价值”的审判,不应只停留在法律判决层面,更应成为全社会共同反思与提升的契机。
更新时间:2025-08-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