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华二十六年,开店近八千家,曾经的咖啡霸主——星巴克,如今竟面临被收购的境地。
近期有报道称,高瓴资本、凯雷资本和信诚资本等多家机构有意收购星巴克中国业务,估值约50亿至6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50亿至430亿元。星巴克中国对此回应措辞巧妙,表示“正在评估把握未来增长机遇的最佳方式”。
星巴克为何考虑出售中国业务?核心原因可归结为“卷不动了”。前有瑞幸、库迪,周围环绕喜茶、奈雪、霸王茶姬等本土品牌,叠加近期外卖平台的疯狂补贴折扣,星巴克几乎四面皆敌。
其高端定位已难奏效,这一点从业绩中可见一斑:星巴克中国2024年营收为29.58亿美元,同比下滑1.4%,已连续五个季度同店销售额下滑;更严峻的是,客单价下跌8%的同时,交易量减少6%——降价也未能挽回消费者。
我们把时间线拉回到1999年1月,中国第一家星巴克在北京国a贸中心开业。彼时肯德基刚入驻中国,门前大排长龙,星巴克门店却异常冷清。
原因有二:其一,咖啡口味难以适应——同为提神饮料,中国更流行醇厚回甘的茶,而咖啡自带的苦涩味令人却步。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在自传中提到,公司面临的挑战之一,正是让“以茶闻名的国度”理解咖啡文化。
其二,价格门槛高——当时一杯卡布奇诺售价19元,而北京房价仅2000元/平方米,19元可买4斤猪肉或20斤大米,这样的定价自然难以打开市场。
入驻中国的头十年,星巴克持续亏损却未退出,选择“烧钱养市场”培育消费者。2009年,星巴克中国终于迎来首次盈利。这十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1年加入WTO,2000-2009年GDP年均增速超10%,城镇化率从36%升至近47%。
一大批新中产白领崛起,他们更有能力追求品质甚至炫耀型消费,以彰显生活品味。星巴克前期埋下的“价值感”种子,恰好契合了中国消费升级的红利——30元一杯的咖啡,卖的不是饮品本身,而是“第三空间”体验与生活方式,本质是将品牌与社会身份、品味强关联,类似奢侈品的打造逻辑。
早年常有人在星巴克“喝咖啡十分钟,拍照两小时”,发七八条朋友圈;为避免“露怯”,甚至需提前做功课——2010年网络流传的《星巴克完全指南》,详细指导消费者如何从着装、带书到点单话术“装老手”。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消费者对星巴克是仰望的,其塑造的身份符号与品味标签,让大量消费者心甘情愿买单。部分商场为吸引星巴克入驻、提升人气,甚至提供低租金、长免租期,甚至倒贴装修费。
凭借这一策略,星巴克门店数量一路攀升。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在华门店已达7758家,多位于城市核心商圈,整体仍保持盈利——2024年中国区营收29.5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0亿元)。
但细究经营数据,已显颓势。2024年同店客单价同比下降8%,订单量下降6%;无论是门店数量还是营收,均被瑞幸超越。如今许多商场中,星巴克门庭冷落,反而是霸王茶姬、奈雪等茶饮品牌人潮涌动。
第一,价格优势尽失。星巴克客单价约30元,而瑞幸客单价13元、库迪10.4元、幸运咖7.49元;即便扩大至其他新式茶饮品牌,也无客单价高于星巴克者。
星巴克并非未尝试降价——今年6月10日起,其数十款杯咖饮品集体降价,平均降幅5元,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等王牌品类最低23元即可购买。
但消费者并不买账:“9.9元的星巴克是信仰,二三十的星巴克是智商税,23元够买两杯瑞幸、四杯蜜雪冰城。”更严峻的是,近期外卖大战将咖啡奶茶价格“打回九十年代”:1元瑞幸、1元沪上阿姨、0.01元蜜雪冰城,网友调侃“冰箱快放不下了”。在此轮价格战中,星巴克连“参战资格”都未获得。
第二,竞争加剧且创新滞后。直接竞争对手方面,瑞幸门店超2.4万家、库迪超1万家,远超星巴克;间接竞争对手如霸王茶姬、喜茶、奈雪同样构成威胁——星巴克最畅销的并非纯咖啡,而是星冰乐、拿铁等“咖啡因奶制品”,而茶类饮品同样含咖啡因。
以霸王茶姬为例,其三大产品线(原液鲜奶茶、现萃茶、奶盖茶)直接对标拿铁、美式、卡布奇诺,招牌“伯牙绝弦”单杯咖啡因含量超100毫克,提神效果不输咖啡,年销量2.3亿杯;其门店选址紧盯星巴克,采用60-80平方米大店模式,配备沙发、插座、WiFi,直接对标“第三空间”。
面对竞争,星巴克试图通过本土化改良突围,却效果不佳。例如推出“红烧肉拿铁”——拿铁上淋东坡红烧肉风味酱并撒猪肉脯,售价68元,被网友吐槽“68元买俩肘子不香吗?”“允许两者进胃,但拒绝同杯”。
反观友商,瑞幸2024年推出119款新品(约每3天1款),近期“荔枝”时令饮品、“小黄油拿铁”首月销量4400万杯;而星巴克仍依赖“祖传”星冰乐。
这种创新滞后,与星巴克作为跨国企业的决策机制密切相关——中国区需向美国总部汇报审批,测试周期长,难以跟上本土企业的创新速度。
因此,此次出售或为调整经营模式:可能将经营权转予中国公司(类似麦当劳“拱门中国”模式),由更懂本土消费者的团队灵活运营,星巴克收取品牌授权费。
第三,消费环境转变,品牌滤镜褪色。过去,在星巴克办公、聊天是“小资有品味”的象征;如今,星巴克遍地开花,小众咖啡品牌涌现,其稀缺性与“品味加持”不复存在,部分商场甚至不愿续约。
星巴克尝试强化“第三空间”——如去年底在西安“生命之树”新地标开设的门店,融入东方绘画、古典屏风、禅意布艺,但消费者第一反应是“装修这么好,又要涨价了?”这背后是大众更注重性价比、警惕“价格刺客”的心态:年轻人认为“喝星巴克不如蜜雪冰城”,白领觉得“瑞幸提神更划算”,线下消费不如“薅外卖羊毛”。
近期一则“地狱笑话”广为流传:“咖啡因以前是兽药,喂给牲畜吃让其不知疲倦干活;现在打工人花钱买咖啡,自嘲‘以前喂牛马,现在牛马自己买’。”若仅为提神,为何不选更便宜的?何况不少消费者认为“瑞幸比星巴克好喝”。价格劣势、创新滞后、消费浪潮转变、品牌滤镜褪色,多重因素叠加下,星巴克中国不得不开启“自我革命”。
回顾星巴克在华历程颇具传奇性:前期亏损十年“埋伏”,最终踩中消费升级拐点,从边缘杀进主流,甚至成为“中产精神地标”;但成功后“躺平”,未察觉市场巨变,对手越卷越强。
星巴克教会中国人喝咖啡,本土品牌则教会中国人“咖啡不必那么贵、不必那么神圣”——咖啡已从小众身份符号变为大众日常饮品。时代变了,星巴克能否找到新出路?我们拭目以待。
更新时间:2025-07-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