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股市早评:七连阳后警惕技术性调整,中长期上行趋势未改



核心观点:当前沪指处于月线七连阳后的敏感位置,短期需防范技术性回调压力,但政策面与经济基本面支撑下,中长期上行趋势明确。建议投资者淡化短期波动,聚焦高景气赛道与低估值蓝筹,避免频繁操作。

一、昨夜今晨重要消息解析

1. 外围市场分化,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

美股三大指数涨跌互现,道指因ADP就业数据疲软大涨1.18%,纳指则受科技股拖累下跌0.25%。10年期美债收益率回落至4.1%下方,美元指数微跌0.48%,人民币汇率回升至7.18。市场对美联储12月降息预期升温,但鲍威尔重申“未达降息条件”,短期需警惕政策预期反复 。

2. 国内政策延续稳增长基调,金融强国建设提速

中央金融办明确“十五五”期间将“加力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强调“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证监会与财政部联合修订《证券结算风险基金管理办法》,降低权益类品种交纳比例70%,释放流动性信号。央行Q3货政报告提出“未来金融总量增速有所下降是自然的”,但强调“保持合理利率比价关系”,政策边际宽松预期仍在 。

3. 经济数据边际改善,消费与基建成亮点

10月制造业PMI虽微降至49%,但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PMI均保持在扩张区间,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55%以上,显示基建投资加速。CPI同比由降转涨至0.2%,PPI环比年内首次转正,通缩压力缓解。双11消费数据亮眼,京东成交额再创新高,订单量增长近60%,消费回暖信号明确 。

二、今日市场走势预判

短期承压,震荡消化获利盘

- 技术面:沪指昨日收于4002.76点,月线已连续七连阳,5月均线与10月均线开口过大,技术上存在修复需求。日线级别MACD红柱缩短,RSI指标超买,叠加成交量未能持续放大(昨日成交额1.27万亿元,较前一日缩量1864亿元),短期或回踩5日均线(约3980点) 。

- 资金面:北向资金连续13日净流入,但昨日净买入仅12亿元,加仓节奏放缓,部分资金可能兑现科技成长板块收益,转向消费、银行等低估值防御性品种。主力资金净流出640亿元,科技股调整压力较大 。

- 情绪面:市场对月线七连阳后的回调预期升温,部分投资者可能选择落袋为安。不过,政策面“稳市场”信号明确,叠加经济数据改善,回调空间有限,预计今日指数波动区间为3980-4020点。

中长期仍具上行空间

- 政策支撑:中央明确“金融强国建设”目标,未来将通过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直接融资比重提升将为市场注入长期资金。证监会新规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市场流动性,利好蓝筹股估值修复 。

- 经济复苏:CPI与PPI回升显示经济逐步回暖,叠加基建投资加速与消费旺季到来,企业盈利改善预期增强。中信证券等机构预测,2025年四季度GDP增速有望回升至5%以上 。

- 外资流入:美联储降息预期下,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提升。花旗等国际投行预计,2025年北向资金全年净流入规模将超3000亿元,重点配置消费、新能源等核心资产 。

三、未来趋势与点位预判

1. 1-2个月:震荡上行,目标4100点

- 政策密集落地期(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年报业绩预告窗口期,市场风险偏好有望回升。

- 消费、基建、新能源等板块业绩确定性较高,或成为资金主攻方向。

- 月线七连阳后可能出现单月阴线,但调整幅度有限(预计5%-8%),回调后仍可布局。

2. 3-6个月:突破4300点,结构性牛市延续

- 经济复苏动能增强,企业盈利增速回升至10%以上,支撑指数上行。

- 科技成长板块(AI、算力、半导体)经过短期调整后,有望重新领跑市场,叠加政策支持,或复制2019年TMT行情。

- 注册制深化与退市常态化将提升市场质量,龙头股溢价进一步凸显。

3. 1-2年:剑指4800点,慢牛格局成型

- 金融强国建设推动资本市场扩容,居民储蓄向股市转移趋势加速,预计2026年A股总市值将突破120万亿元。

- 新能源、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主力,相关板块估值有望系统性抬升。

- 全球流动性宽松周期下,外资持股比例或从当前的4%提升至8%,成为重要增量资金来源。

四、月线七连阳与十一月收阴可能性分析

- 七连阳的警示与机遇:历史上,沪指月线七连阳后常伴随技术性调整(如2015年6月、2020年8月),但调整幅度通常不超过10%,且调整后市场仍延续上行趋势 。当前市场估值(PE-TTM约15倍)低于2015年牛市高点(23倍),回调空间有限。

- 十一月收阴概率较高:机构调仓换股(如从科技转向消费)、美联储政策预期波动、以及月线技术修复需求,可能导致本月指数收阴。但中央“稳市场”政策工具箱充足(如平准基金、降准降息),跌幅或控制在5%以内,调整后仍是布局良机。

五、操作策略与风险提示

1. 策略建议

- 仓位管理:保持5-7成仓位,高估值科技股适当减仓,增配消费(食品饮料、家电)、周期(建材、化工)等防御性板块。

- 重点关注:新能源(光伏、储能)、算力(AI服务器、光模块)、低估值蓝筹(银行、保险)、政策受益方向(国企改革、一带一路)。

- 交易纪律:避免追涨杀跌,中长期投资者可忽略短期波动,逢低布局;短线交易者可在3980点附近分批加仓,4020点以上适当减持。

2. 风险提示

- 短期风险:美联储政策超预期收紧、地缘政治冲突升级、月线级别调整压力。

- 中长期风险: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房地产债务风险扩散、外部技术封锁加剧。

结语:短期市场或因月线七连阳后获利回吐而震荡,但政策面与经济基本面支撑下,中长期上行趋势明确。建议投资者立足长远,淡化短期波动,以“核心资产+高景气赛道”的组合应对市场分化。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财经   股市   趋势   市场   政策   经济   风险   指数   基建   资金   新能源   板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