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当重庆的晨雾轻抚嘉陵江畔,一位银发如雪却目光灼灼的老者将迎来她的80岁生日。她,是宁和——电影《红孩子》中“细妹”的扮演者,那个在1958年用清澈双眸与纯真笑容点亮中国银幕的“红色童星”。从重庆到北京,从童星到导演,宁和用一生诠释了何为“艺术与信仰的共生”。
1945年9月1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喜讯传遍中国,宁和在重庆的啼哭声中诞生。父亲宁嘉风,这位从东北流亡至西南的爱国知识分子,为她取名“宁和”,既寄托对和平的祈愿,也暗含对故土的眷恋。母亲是福建人,父母以“向往和平”的期许,为女儿的人生埋下第一粒火种。
幼年的宁和随父母辗转沈阳、北平,最终定居北京。父亲在清华大学任教,母亲操持家务,家庭虽清贫却充满书香。9岁时,宁和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儿童广播剧团,在话筒前用稚嫩嗓音演绎《小英雄雨来》《鸡毛信》等故事。这段经历不仅锤炼了她的表演天赋,更让她在革命故事的熏陶中,将“小英雄”的形象深植于心。
195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为拍摄儿童片《红孩子》全国选角。导演苏里要求“细妹”必须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副导演李华在北京什刹海游泳池偶遇12岁的宁和——她正与同伴嬉戏,大眼睛忽闪如星,笑容纯真无邪。李华当即拍板:“就是她!”
《红孩子》以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后苏区儿童团的斗争为背景,宁和饰演的“细妹”是团队中唯一的女孩。她梳着两条麻花辫,手持红缨枪,与陈克然饰演的“苏保”带领小伙伴们智斗白匪。片中,宁和将少女的天真与革命者的坚毅融为一体:面对敌人时,她攥紧红缨枪的手微微发抖,却仍咬牙喊出“不怕!”;胜利时,她与伙伴们手拉手唱起《共产儿童团歌》,歌声清亮如溪。
1958年《红孩子》上映后轰动全国,主题曲《共产儿童团歌》传唱至今,宁和与“细妹”成为那个时代“英雄少年”的代名词。
尽管《红孩子》让宁和家喻户晓,但她并未沉溺于星光。中学毕业后,她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却因时代动荡未能完成学业。
1972年,宁和调入珠江电影制片厂,从科教片导演做起,逐步涉足纪录片、故事片创作。宁和在影视编导领域成果丰硕,其代表作涵盖电视剧《一个叫许淑娴的人》《春梦秋雨》《前天·昨天·今天》《沂蒙诉说》《阿茂告状》《羊城骑楼下》《寒极飞来一片霞》《票友》等。这些作品题材多元,既有对人性深度的挖掘,也有对时代变迁的记录,展现了宁和作为导演的敏锐洞察力与艺术表现力。
其中,1986年宁和执导的电视剧《一个叫许淑娴的人》尤为突出。该剧由胡宗温、左晓东、刘武、沈彤主演,以细腻的叙事手法刻画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沉浮,凭借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精湛的艺术呈现,荣获第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单剧本奖。此外,宁和的创作还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认可,其作品曾斩获电视剧“飞天”奖等重要荣誉,这不仅是对她个人艺术成就的肯定,也印证了她在影视创作领域的卓越贡献。
“我的心中总有孩子的情结。”宁和晚年常说。她创作的影视作品中,半数以上聚焦儿童与教育,如纪录片《汉字的演变》以动画形式解读甲骨文,电视剧《羊城骑楼下》展现岭南童趣。即便退休后,她仍担任珠影总编室编导,为年轻导演把关剧本,用经验与热情延续着对电影的热爱。
2025年的今天,宁和已从银幕上的“细妹”变为满头银发的老者,但她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从未停歇。她曾随中央电视台《流金岁月》栏目重返长影,与《红孩子》导演苏里、主演陈克然等老友重聚,回忆拍摄趣事时仍会笑出泪花;她将珍藏的剧照、毛主席合影捐赠给中国电影博物馆,希望后人铭记那段烽火岁月。
“艺术是时代的镜子,也是信仰的灯塔。”宁和的一生,恰似她饰演的“细妹”——以纯真之心点燃革命星火,以坚韧之志守护艺术初心。在80岁生日之际,我们致敬这位银幕上的“红色童星”,更致敬她用一生诠释的真理:真正的经典,从不会因时间褪色,反而会在岁月的打磨中愈发璀璨。
生日快乐,细妹不老;光影长征,星火长存!
【各位亲爱的朋友,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娱文娱视”将与您一起向经典致敬,忆影人辉煌,共同重温我们曾经的美好时光!欢迎关注!欢迎留言!(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感谢!)】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