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九届中国发明家论坛暨发明创业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中心•脊柱与骨肿瘤病区贺西京教授牵头完成的“仿生骨小梁可活动人工椎体精准重建脊柱功能的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项目荣获“发明创业奖·成果奖”一等奖,该项目在脊柱外科植入材料及个性化功能重建领域实现原创性技术突破。
贺西京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代表团队领奖,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大校长张立群为获奖团队颁奖。
“发明创业奖”创设于2005年,是我国首个以“发明成果产业化”为核心评价指标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奖项,具备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推荐资格。
该项目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可活动人工颈椎”重建方案,构建了基于仿生结构的个性化人工椎体重建技术体系,成功实现脊柱稳定性与活动性的双重重建。
项目已累计服务患者逾千例,培养骨科专科医师2000余名,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3项(含美国专利2项),发表SCI论文百余篇。相关研究获国际权威认可——欧洲骨科学会主席Kotz教授在专题述评中指出,“该技术在运动保留型颈椎植入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
项目牵头人贺西京教授,是我国脊柱外科与神经修复领域的领军学者,长期致力于可活动内固定、干细胞脊髓修复及3D打印精准植入体研发等前沿领域的研究。
寰枢椎,是人体脊柱的最尖端的两个脊椎,这一区域一旦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呼吸、心跳,甚至可能导致高位截瘫、呼吸循环障碍等严重后果。为了最大可能保护患者,国内外手术治疗时几乎全部采用了保守的融合固定方案。
但随之而来的后果是术后患者头部运动功能明显受限,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为了试图解决这一问题,2000年左右,贺西京带领他的“梦之队”开始攀登这座无人踏足的高峰。
历经近20年研究和临床实践,通过山羊动物实验、生物力学实验等,并利用先进的PEKK材料进行材料升级、3D打印设计、表面陶瓷化和渗碳等技术,团队终于在2016年完成世界首例可动人工寰枢关节植入手术,这项难度顶级的“置换术”也吸引了世界脊柱外科界的目光。《人民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对此进行跟踪报道。
但贺西京深知:“社会在发展,人们对医学的诉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治好,还要无疼、还要完全的保留脊柱的生理功能。这就迫使我们要去探索、去创新,我坚信脊柱的可活动固定一定是我们研究和追求的发展方向。”
因此,他前进的步伐并未停歇。团队再接再厉,发明了可活动人工颈椎关节系统、可活动人工腰椎关节系统……在助力更多脊柱疾病患者重获灵活自如生活的漫漫征途上,贺西京始终怀揣热忱、步履不停,不断探寻着新的可能。
央视4套《走遍中国》专题报道贺西京3D人工可动颈椎发明(图源: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官微)
他主持制定了国际首个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指南,创立了高效的嗅鞘细胞培养体系、规范的移植标准和流程。相关技术得到国内20个省市的51家三甲医院的推广和数千例的临床应用,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均得到显著改善。
征服医学难关,解除患者痛苦。贺西京和他的团队通过脊柱可动固定的科技创新,铸起国人的骄傲,并一步步引领这一领域迈向更为光明的未来。
关注“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获取关于国家首批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西安交通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素材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官网、官微,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官微,央广网等
#西安交通大学##颈椎病##科研##推我大学上热门#
更新时间:2025-05-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