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去了一趟上海,有几个问题想不明白,有谁能给解答一下?

咱东北那旮旯的,前儿去了趟上海,哎呀妈呀,可算是开了老鼻子眼界了,不过也碰上一堆让我脑袋瓜直迷糊的事儿,今天高低得跟大伙唠唠,看看有没有明白人能给我说道说道。

一、上海人咋就稀罕甜口呢?那菜甜得我直咧嘴

咱东北菜讲究的是咸香,那口味,得重才过瘾。可到了上海,好家伙,点个红烧肉,那甜味,差点没把我舌头给甜抽筋了。我就纳了闷了,上海人咋对甜口这么着迷呢?感觉每道菜都恨不得可劲儿放糖。就说那糖醋排骨,在咱东北,酸甜口那叫一个平衡,可在上海,这甜味直接把酸味给 “干翻” 了

上海的特色小吃,好多也是甜口的。就说那海棠糕,长得喜庆,圆咕隆咚的,上面撒满了瓜子仁、红绿丝。咬上一口,外皮酥脆,糖的香甜直往鼻子里钻,里面的豆沙馅软糯,甜滋滋却不腻人,就好像把春天的甜都包里头了

还有本帮熏鱼,鱼块炸得金黄金黄的,再泡在那浓稠的甜汁里,甜味渗进鱼肉的每一丝,连鱼刺都透着甜香

我就想问问上海的朋友们,你们天天这么吃甜,牙口能扛得住不?顿顿都这么甜,就不腻得慌?而且我老好奇了,你们顿顿甜口,咋一个个身材还保持得挺苗条呢?咱东北那嘎达,吃点甜的感觉立马就得长二斤肉。

这甜口美食在上海那是到处都有,本帮菜、小吃,好多都甜不拉几的。我就寻思,难道上海就没有不爱吃甜的人?还是说甜口是上海美食的 “必备条件”,不会做甜的都当不了厨师

二、上海这路名,整得太 “文艺”,找路找得我晕头转向

在咱东北,路名起得那叫一个痛快,不是大马路就是大街,简单直接,找地儿不费啥劲儿。可到了上海,好家伙,那路名整得跟诗似的。什么衡山路、巨鹿路、桃江路,我刚到上海的时候,瞅着这些路名,脑袋都大了好几圈。

我就纳闷了,起个路名至于这么 “文艺” 吗?我找个地儿,拿着地图瞅半天,都不知道该往哪迈腿。这要是晚上喝点小酒,晕晕乎乎的,看着这些路名,指定得在上海街头迷路。

而且上海的路弯弯绕绕的,不像咱东北,大多横平竖直。在上海走路,一会儿拐个弯,一会儿又拐个弯,我感觉自己都快走出个迷宫来了。

我就想问问上海的老乡们,你们从小在这长大,就没被这些路名给绕晕过?这路名起得这么有文化,到底有啥说道啊?是为了显摆上海有文化底蕴,还是专门为了让我们外地人摸不着头脑呢?

三、上海这冬天,咋比东北还冷得 “邪乎”

咱东北人,那可是在冰天雪地里长大的,零下二三十度都不带怕的。可到了上海,这冬天可把我折腾惨了。你说它温度吧,也就零上几度,可这冷劲儿,直往骨头缝里钻。上海没暖气啊,屋里跟冰窖似的。我在屋里穿着大棉袄、二棉裤,还冻得直哆嗦。这和咱东北有暖气的日子比起来,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我就纳闷了,上海这冬天咋这么 “磨人” 呢?这湿冷的天儿,比东北的干冷还让人受不了。在东北,只要穿上厚棉袄,戴上帽子、手套,出去溜达一圈没啥事儿。可在上海,穿得再多,风一吹,还是冷得打寒颤。

我就想问问上海的朋友们,你们是咋熬过这湿冷冬天的?难道就靠一身 “仙气”?还是有啥保暖的 “秘密武器” 没告诉我?而且这冬天没暖气,晚上睡觉可咋整啊?那被窝进去半天都捂不热乎

四、上海人说话,跟 “唱歌” 似的,我一句都听不懂

咱东北话,那叫一个豪爽、痛快,唠起嗑来那叫一个得劲儿。可到了上海,听上海人说话,我就跟听 “天书” 似的。那语速快得,跟机关枪似的,而且音调还拐来拐去的,就跟唱歌似的。我在上海坐公交车,听旁边俩上海阿姨唠嗑,那声音脆生生的,可我愣是一个字都没听明白。

我就寻思,上海人这说话方式,是从小就这么练出来的吗?这要是学上海话,不得把舌头给绕断了。而且我发现,在上海好多场合,大家都讲上海话,就算旁边有像我这样的外地人,也照讲不误。

我就想问问,上海的老乡们,你们就不能照顾照顾我们这些外地人的感受吗?说句普通话能咋的?这上海话这么难懂,对外地人融入上海是不是不太友好啊?还是说你们就乐意看我们一脸懵的样子?

五、上海这房价,咋这么 “疯狂”,普通人咋买得起房

咱东北那房价,虽说也不便宜,但和上海比起来,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在上海一看房价,我这小心脏差点没蹦出来。那市区的房子,一平动不动就好几万甚至十几万。我就想问问,这上海的房子是镶金边了咋的?咋就这么贵呢?普通上班族一个月那点工资,不吃不喝得攒多少年才能买得起一套房啊?

我在上海认识一朋友,在一家公司上班,一个月工资一万多块钱,在东北也不算少了吧。可他在上海,租个小房子都得花掉一半工资,更别提买房了。我就纳闷了,上海的房价为啥能这么 “疯狂” 呢?是因为土地太少,还是有别的啥原因?

那普通老百姓在上海想有个自己的家,咋就这么难呢?这房价一直涨,就没人管管吗?还是说在上海,买房就是一种 “奢侈品”,只有少数人能享受得起?

六、上海这菜量,也太 “迷你” 了,根本吃不饱

咱东北那菜量,那叫一个大,一盘菜端上来,能顶上海两三盘的量。到了上海下馆子,点了几个菜,菜一端上来,我都傻眼了。那盘子小得可怜,菜量更是少得让人心疼。我就想问问,上海的厨师是不是对 “一盘菜” 有啥误解啊?

这菜量,够谁吃啊?我一个东北大汉,在上海吃饭,一顿饭得点好几个菜才能勉强填饱肚子。而且这菜量小就算了,价格还不便宜。在东北,花同样的钱,能吃得沟满壕平,在上海,只能吃个半饱。

就说那生煎包,这可是上海老有名的小吃了。一个个小巧玲珑,底部煎得金黄酥脆,咬下去 “嘎吱” 一声。面皮软乎乎的,裹着鲜嫩多汁的肉馅,再配上鲜美的汤汁,味道那叫一个绝。可这一份生煎包,也就那么四五个,对咱东北大汉来说,塞牙缝都不够。

还有那南翔小笼包,薄得像蝉翼的外皮,透过皮都能瞅见里面粉嫩的肉馅,轻轻一咬,鲜美的汤汁 “呲” 地一下在嘴里爆开。但这一笼小笼包,数量有限,个头也不大,没几口就吃完了。

我就寻思,上海人吃饭都这么 “秀气” 吗?这菜量小,是不是跟上海快节奏的生活有关啊?大家都忙着上班,没时间慢慢吃大餐,所以菜量就弄得这么小?还是说上海人饭量本身就小,不需要太多菜?可咱东北人到了上海,这吃饭可成了个大问题,这菜量根本不够塞牙缝的

七、上海这垃圾分类,咋这么 “严格”,我根本整不明白

在咱东北,垃圾大多就是一扔,可到了上海,这垃圾分类可把我给难住了。啥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我刚开始的时候,脑袋都快大了。一个饮料瓶,我都得琢磨半天该扔到哪个垃圾桶里。有一回,我不小心把一个用过的纸巾扔到了湿垃圾桶里,旁边一个上海大爷立马就过来给我纠正,那眼神就好像我犯了啥天大的错似的。

我就想问问,上海的垃圾分类为啥要搞得这么复杂啊?这对我们外地人来说,也太难记了吧。而且这垃圾分类的标准,有时候感觉也不太好区分。比如说,那小龙虾壳到底算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啊?我到现在都没整明白。

这上海的垃圾分类这么严格,到底有啥好处啊?是为了保护环境,还是有别的啥目的?而且这垃圾分类执行起来,也挺麻烦的,每天扔垃圾还得先在家里分好类,这对生活节奏这么快的上海人来说,是不是增加了不少负担呢?

八、上海这夜生活,也太 “丰富” 了,咱东北人跟不上节奏

咱东北人晚上也喜欢聚聚,吃个烧烤,喝个小酒啥的。可到了上海,才发现人家这夜生活,那叫一个热闹。晚上十点钟,大街上还人来人往的,商场、酒吧、夜市,到处都是人。在东北,这个点很多人都已经准备上床睡觉了。

我就纳闷了,上海人咋就这么有精神头呢?晚上不睡觉,第二天还有精神上班吗?而且这上海的夜生活消费也不低啊,去酒吧喝杯酒,那价格比东北贵不少。走在夜市里,各种特色小吃多得眼花缭乱。

像那油墩子,外脆里嫩,萝卜丝的清香混合着油炸的香气,让人直咽口水。还有那开洋葱油面,细得跟发丝似的面条上,铺着一层焦香的开洋,淋上特制的葱油,香气扑鼻,吃起来口感爽滑劲道。

我就想问问,上海的朋友们,你们这夜生活这么丰富,到底是为了放松娱乐,还是一种社交方式啊?这和上海的城市文化有啥关系呢?咱东北人到了上海,这夜生活节奏还真有点跟不上。是我们太 “土” 了,还是上海的夜生活太 “疯狂” 了呢?

这一趟上海之行,可真是让我碰上了不少让我想不明白的事儿。咱东北和上海,那真是各有各的特色。我这也算是长了见识,就是这些问题憋在心里难受,希望上海的朋友们或者了解上海的老铁们,能给我好好解答解答。觉得我这文章有意思的,别忘了点赞、评论,关注我,以后我再给大伙唠唠更多好玩的事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美食   东北人   上海   垃圾   上海人   路名   外地人   小笼包   房价   劲儿   冬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