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彭昭(智次方创始人、云和资本联合创始合伙人)
物女皇:I'M BACK
物联网智库 原创
这是我的第392篇专栏文章。
上周,我应邀参加了由万向区块链实验室主办的第十一届区块链全球峰会。主题叫“Web3,无界”——听上去很虚无缥缈,但现场的思想交锋可一点都不飘,堪称一年一度的脑力拳击赛。
万向区块链董事长肖风博士在开场致辞中提到,区块链正迈入应用爆发与规范化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这让我深有感触。在物联网领域耕耘十余年,我愈发体会到,任何技术从“草根创新”走向“产业基石”,都绕不开那个终极拷问:到底能不能跟真实世界合体,创造出点儿可见可触的价值?

在这次峰会上,我有幸主持了一场关于“开放智能硬件与去中心化应用融合”的圆桌对话。跟我同台的几位,分别来自以太坊基金会、Arkreen、Gonka Protocol以及以太坊应用联盟EAG(筹),一群脑力堪比GPU算力的人。


这场讨论与其说是一场对话,不如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它让我清晰地意识到,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与会嘉宾对DePIN(去中心化基础设施网络)、RWA(真实世界资产)等概念的深入探讨,本质上都在逼问一个问题:当区块链伸向物理世界,我们的硬件、资源和资产体系,要怎么重写一遍逻辑?
我意识到,无论是DePIN还是RWA,它们都指向一个更根本的基座,一个更宏大的未来——开放硬件的星辰大海。这篇文章,便是我基于这场峰会的思考:我们熟悉的硬件,将如何通过开放的范式,重塑物理世界的基础设施。
过去,我们谈论物联网,很大程度上是在谈论连接;现在,我们谈论DePIN,很大程度上是在谈论由社区共建的物理网络。但从RWA的视角看,DePIN的意义被再次拔高了。
DePIN网络,本质上就是一条条标准化的、自动化的、持续产生现金流的RWA生产线。如果:
一个基于Web3的LoRa基站,它不仅仅是一个硬件设备,它是一个正在产生收益的RWA。它通过提供网络覆盖来“工作”,并通过代币获得“薪酬”。
一个上链的家庭光伏面板,它不仅是绿色能源设施,它是一个可被验证、可被交易的RWA。它产生的每一度绿电,其环境价值都可以被铸造为数字资产。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AIoT从业者不再仅仅是“硬件制造商”,我们正在成为“RWA生产设备的设计者和提供商”。我们制造的每一台设备,都有可能成为全球去中心化金融网络中的一个价值节点。但更进一步说,我们是在为构建一个开放、无需许可的物理世界网络提供基础模块。

那么,如何高效、可信地建设这些“RWA生产线”?以太坊基金会的Tomasz K. Stańczak提到的“完全可验证的开放堆栈”给出了答案。这正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开放硬件”理念。它意味着从芯片到协议再到应用的全链路开放,确保了这条“生产线”的透明、安全与公平。
开源硬件,就是这条RWA生产线的“开源图纸”,它让任何人都能参与到这场伟大的建设中来。
在讨论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谈到了DePIN这个热词。但Arkreen联合创始人Leo Lin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看法,他认为“开源硬件”可能是个比DePIN更好的名字。
我深表赞同。DePIN这个词,虽然精准,但充满了营销气息和技术壁垒,容易让圈外人望而生畏。而“开放硬件”,对于我们这些硬件从业者来说,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概念。它让我们联想到开源软件运动的伟大成功,那是一场关于协作、透明和创新的革命。
“开放硬件”,不仅仅是指硬件设计的开源,而是涵盖了从底层芯片、硬件、固件、通信协议,到上层应用、乃至经济模型的全链路开放:
开放的设计:任何人都可以审查、修改和生产硬件,促进创新,降低成本。
开放的协议: 确保不同厂商的设备可以无缝协作,打破数据孤岛。
开放的融资: 通过代币经济学,让全球社区参与到硬件网络的建设和融资中。
开放的治理: 网络规则的演进由社区共同决定,而非一家公司说了算。
这场运动的核心,是将开源精神从软件世界彻底贯彻到物理世界。
我们不再是为某个生态“打工”的硬件制造商,而是新一代开放物理基础设施的共同缔造者。这对于那些习惯了在封闭体系内做产品的硬件人来说,既是挑战,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如果说去中心化是新的“土壤”,开放硬件是新的“种子”,那么AI就是让这一切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催化剂”。
过去我们谈物联网,承诺的是一个万物互联、环境感知的智能世界。但这个承诺很大程度上并未完全兑现,因为我们缺少一个能理解海量数据并做出智能决策的“大脑”。AI的出现,恰好补上了这最关键的一环。
在讨论中,几乎所有嘉宾都将目光聚焦到了一个具体的应用上——机器人。

来自Gonka Protocol的Daniil都描绘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未来:机器人将无处不在。它们是提供服务的实体,但其核心决策依赖于云端的AI大脑。这些基于开放硬件的机器人,无论是做咖啡的协作臂,还是在田间劳作的农业机器人,它们本身就是可自主盈利的RWA。
这引发了全新的商业模式:
1. 机器人可以被代币化,在区块链上进行融资。一个咖啡机器人网络,可以像DeFi项目一样,吸引全球投资者。
2. 机器人的工作(如制作一杯咖啡、一个冰淇淋、一杯鸡尾酒)便可以产生收益,并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分配给设备所有者、网络维护者和投资者。
3. 机器人网络的协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想象一下,一个去中心化的“滴滴打车”,调度的不是汽车,而是遍布城市的各种服务机器人。
不过Daniil也敏锐地指出,目前我们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很多项目只是在Unitree的机器人上“贴个标”。但真正的创新在于协同。而这正是区块链最擅长的事情。
其他对话嘉宾也认为,机器人可能将是Web3与物理世界融合的“爆品”应用。它完美地结合了开放硬件(实体)、AI(大脑)和区块链(信任与协同网络)。
一旦这个模式跑通,它将开启一个由数十亿、甚至上千亿个智能设备组成的,可自主盈利、自我协调的庞大经济体。
这场圆桌讨论,让我对未来3-5年有了一些清晰的判断:
硬件层: 将会爆发一场围绕开源AI芯片的创新竞赛,旨在挑战英伟达等巨头的垄断地位,而Web3的融资模式将是其背后的关键引擎。
数据层: 去中心化的数据收集网络将成为训练AI和机器人的“新石油”,其价值不可估量。
应用层: 过去十年Web3世界建立的金融基础设施,将为物理世界的应用提供动力。我们正从“金融Web3”迈向“物理Web3”。
总结一下,Web3与物理世界的融合,远不止是“物联网+区块链”的简单相加。它是一场关于所有权、融资模式和协作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它用去中心化重塑信任,用社区力量重构规模,并以AI作为引爆点,最终将落地于开放硬件的坚实底座之上。
对于我们这些深耕硬件和物联网的从业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潮澎湃的时代。我们手中的硬件,不再是冰冷的设备,而是构建开放硬件这一星辰大海的基石与价值节点。我们的专业知识,在构建这个可信、开放的物理世界中,将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正如我在圆桌讨论结束时所说:现在,正是进入这个领域的最好时机。这不仅是一个新风口,更是我们主导下一个开放硬件时代叙事的最佳机遇。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