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人民日报,京报网】等(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星闻爆料局
编辑|星闻爆料局
那年东京,苏炳添站上奥运会百米决赛的起跑线,身边是清一色的黑人“飞人”。
一声枪响,他的身影如红色闪电划破东京夜空。
9秒83!简直封神! 这个数字,让整个亚洲为之沸腾。
可以说,苏炳添的9秒83,是中国体育最燃的“无名之冠”。
最近,他再度出现在大众面前,竟是因创佳绩,突破了“天花板”,连人民日报都亲自下场点名。
甚至有网友调侃,“苏炳添再破天花板,让整个体坛都沉默了”。
长期以来,男子百米被欧美黑人选手垄断。
“百米跑进前十秒”更是曾被认为是黄种人不可能突破的极限。
但是这个结论却在十年前被苏炳添彻底击破。
时间来到2015年5月的美国尤金,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苏炳添穿着赛道上唯一的红色战袍。
他站在一众黑人选手中间,眼神里没有丝毫退缩。
随着一声枪响,八位参赛选手从起跑位迅速“飞起”,而苏炳添始终位于前列。
赛事结束,他以9秒99的成绩冲线——尽管未能收获奖牌,却成功击碎了“黄种人跑不进十秒”的刻板印象。
事后,博尔特回忆起比赛,也曾感叹道:“我记得我旁边的小伙起跑飞快,真让我不知所措。”
消息传到亚洲,连韩国网民都在社交平台激动留言:
“他代表的不只是中国,更是整个亚洲的骄傲!”
苏炳添自此成为众人眼中的民族英雄。
不了解他的人或许会认定他是天才,但事实并非如此。
跑进十秒那晚,伴随荣誉和称赞而来的,是苏炳添彻夜的腿部抽搐。
对于这个消息,当时有网友的留言,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以为是天赋异禀,没想到是拼到抽筋!”。
随后的两年,苏炳添再没能突破十秒,已经28岁的他打算在全运会夺冠后宣布退役。
可命运似乎想让他再拼一次:全运会上,苏炳添未能如愿夺冠。
这份“不甘”,重新点燃了他的斗志,苏炳添开始更加刻苦的训练。
曾有一段时间,苏炳添走到哪里都拿着气球吹气,据网友推测,他这是在专门练习腹式呼吸。
网友还分析道:短跑运动员若长期依赖肺式呼吸,可能会制约成绩发挥,而腹式呼吸能大幅提升氧气供给量,增强身体机能。
苏炳添后来在采访中也曾坦言:“我的成绩更多是靠后天的努力和科学的训练。”
而正是这份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苏炳添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又一次“封神”。
在 2021 年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苏炳添可谓书写了中国乃至亚洲田径的历史,成为该届赛事中最具标志性的运动员之一。
面对罗尼、西姆比内等强劲对手,他破釜沉舟,决心将半决赛视为“决赛”全力冲刺。
发令枪响,苏炳添的起跑反应时间仅0.142秒——几乎是人类反应的极限!
最终,他以9秒83的成绩冲过终点线,不仅刷新了自己与奥古诺德共同保持的9秒91亚洲纪录,更将亚洲百米速度整整提升了0.08秒。
别小看这0.08秒,在百米赛道上,它相当于将人类极限向更短时间推进了一大步。
中国体育报更是发文,盛赞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面对这些夸赞,苏炳添在赛后采访中表示:“这是中国田径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而很快,苏炳添也成为了他口中的“巨人”——他迎来了新的身份:暨南大学正式任命苏炳添为体育学院院长。
作为首位在役期间晋升为教授的中国运动员,苏炳添此前已在暨大完成本科、硕士学业,并于 2018 年受聘为副教授。
更具缘分的是,这位“百米飞人”院长,还与“跳水天才”全红婵迎来了一场“跨项目”的神奇同框。
2025年9月,全红婵以保送生身份入读暨大运动训练专业。
作为院长,苏炳添牵头与学校其他领导为她制定了个性化培养方案.
还专门设计了“二沙精英班”,课程涵盖各科实用科目。
全红婵的跳水技术仍由教练何威仪指导,而苏炳添则亲自指导全红婵时间管理与学术规划。
例如,他将自己当年的训练学习时间表复印给全红婵,标注“训练前半小时别吃鸡蛋”等细节,并鼓励其用 15 分钟碎片时间背单词。
面对这种联动,有网友戏称:“一个改写百米历史,一个垄断跳水领奖台,暨大这是把‘冠军班’直接搬进校园了!”
可以说,无论是赛场内的冲刺,还是校园里的传承,苏炳添始终在用行动诠释“永不停止”的体育精神。
然而,最近已36岁的他再次用一连串亮眼表现,让世人看到“老将”的力量从未褪色。
2025年9月,苏炳添以两场意义非凡的“亮相”,再次走进公众视野。
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上,苏炳添与陈梦、汪顺等奥运冠军同框,其西装革履的形象与赛场上的运动服形成鲜明对比
引发网友热议:“左边是9秒83破纪录的飞人,右边是阅兵场的代表,这才是真正的偶像!”
事实上,这份邀请是官方对他的高度认可。
毕竟作为首位闯入奥运百米决赛的亚洲选手,他早已超越“运动员”身份,成为中国体育“突破精神”的代名词。
仅三周后,9月26日的2025年全国田径冠军赛上,苏炳添又以另一种姿态惊艳众人。
此次,他主动请缨担任广东队4×100米接力第一棒,要知道这一棒需兼具起跑速度与交接稳定性,难度不小。
最终,他以教科书级起跑为队伍建立0.3秒领先优势,助团队以38秒60夺得小组第一,更创下广东队该项目赛季最佳。
这场比赛可以说让苏炳添再次突破了天花板,并且因《人民日报》的点名表扬进一步升华。
要知道作为亚洲百米纪录保持者,36 岁的苏炳添早已超越运动员身份。
但这次他主动请缨担任第一棒,以教科书级别的起跑技术为队伍建立 0.3 秒领先优势,诠释了 “团队大于个人” 的体育品格。
并且,苏炳添已经36岁,无论是田径老将,还是暨南大学院长的身份,这种 “薪火相传” 的坚守更是令人震惊。
他的这份精神,令体育圈都沉默了。
《人民日报》的“亲自点名”,是将这个体育事件从赛场层面提升到了社会价值和时代精神层面,这种精神正是国家希望在全社会弘扬的。
如今的苏炳添,早已不是单纯的“速度代表”。
从阅兵场的荣誉到赛道的坚守,从个人突破到团队奉献,他用行动证明:真正的体育精神,是跨越年龄与身份的责任与传承。
从中山古镇的少年到亚洲速度的代名词,苏炳添用每一次冲刺诠释着“中国力量”的内涵。
他的9秒83不仅是一串数字,更是一种信念,是对人类极限永无止境的探索。
他证明了黄种人同样能在世界短跑舞台上书写传奇。
正如他在东京奥运会后所说:“只要国家需要,我就会一直跑下去”。
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人民日报,京报网等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