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火印记 | 你了解卢沟桥、宛平城吗?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一部在卢沟桥附近借“军事演习”之名,向中国驻军寻衅,并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方的拒绝。当交涉还在进行时,日军即向卢沟桥一带的中国驻军发动攻击,并炮轰宛平县城。卢沟桥的石狮目睹了侵略者的暴行,宛平城的城墙留下了子弹的痕迹,中国军民在此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拉开全民族抗战的壮烈序幕。

(防守在卢沟桥上的二十九军士兵)

(伺机攻击宛平城的日军士兵)

(二十九军士兵在卢沟桥严密关注日军动向)


卢沟桥(宛平城)本身便是一部立体史书:卢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宛平街道宛平城社区,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建成于金章宗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敕命曰广利。“广利桥”即“广得利益”之桥,但人们却总是习称之为“卢沟桥”。其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厚拱厚墩式多孔联拱石桥。1961年卢沟桥连同宛平城被列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两代多次对卢沟桥进行修葺。但这些修缮没有进行重大的改造。修缮卢沟桥的历史记录,真实地反映了卢沟桥的坚固性和耐久性。


卢沟桥全长212.2米,加上两端引桥,总长266.5米,为11孔不等跨圆弧拱。据统计,卢沟桥上共有栏板279块,望柱281根,望柱高1.4米,柱头刻有仰复莲座,座下刻荷叶墩。在每根望柱头上都刻有一个石狮,共281个。这些石狮高的有51厘米多,最低的只有20多厘米,一般在30厘米上下,高低错落,搭配匀当,姿态极富变化,实为我国石刻艺术的杰作。

桥头立石质华表,在雁翅桥面上并有清康熙、乾隆关于修葺此桥的碑记及乾隆所题“卢沟晓月”碑及《“过卢沟桥记事”碑》。

卢沟桥的建成,见证了北京城从小到大、由简到繁的发展历程;承载了民众对山河永定的美好期盼;促进了政治通达、经济发展、文化融合。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曾盛赞卢沟桥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卢沟桥也成为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缩影。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卢沟桥则成为全民族抗战的起点而永载史册。

宛平城始建于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建成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

城居永定河东岸,正临卢沟桥,直扼京畿咽喉要道。宛平城作为卫城,形制结构与普通城池不同,城内初始并无一般县城的大街、小巷、市场、钟鼓楼等设施,并仅设东西两座城门,东为“顺治门”,西为“永昌门”(清代改为“威严门”),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总面积20.8万平方米,但“局制虽小,而崇墉百雉,俨若雄关”。明清期间及民国初期,宛平城均在宛平县辖区内,但非县治所在地,而宛平县作为京师附廓两县(另有大兴县,今北京市大兴区)之一,为京师属地(北平府、顺天府、京兆地方)。1928年,废除京兆地方,设置北平市,宛平县划归河北省,其县署由北京城内迁到拱极城,自此改称宛平城,并成为县治所在地。

宛平城是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同时也是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见证。

勿忘国耻,铭记历史。让我们一起走进卢沟桥、宛平城,触摸历史的温度,传承那份永不磨灭的家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历史   卢沟桥   火印   中国   京兆   日军   永定   北平   公元   事变   乾隆   柱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