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行星防御计划启动:千万公里外撞击,任务细节公开

#9月·每日幸运签#

你知道吗?夜晚星空看似平静,偶尔也有近地小行星造访,提醒人类有潜在的风险。就在9月3日晚,一颗编号2025 QD8的小行星以每秒12.5公里的速度从距离地球21万公里处掠过——这个距离只有地月距离的一半左右。而中国航天部门正在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真正威胁做准备。

在近日召开的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向公众介绍了我国即将开展的小行星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这项任务计划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模式,先发射观测器对目标小行星进行近距离勘察,再发射撞击器实施高速撞击,最后再次利用观测器评估撞击效果。



这不是科幻电影场景,而是中国为应对小行星撞击风险提出的实实在在的方案。吴伟仁坦言:“高破坏性撞击事件概率极小,但危害极大。而现在,我们对于小行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数据显示,人类目前发现的近地小行星虽然已有38048颗,但这只占真实数量的1%。

计划于2027年前后实施的这次任务,目标位于数千万公里之外。科学家们希望通过这次试验验证“撞得准、推得动、测得出、说得清”的技术能力。这仅仅是个开始,根据中国的发展规划,到2030年将执行首次动能撞击任务,2030-2035年间开展推离偏转试验,2045年前初步掌握小行星轨道控制能力。

令人关注的是,中国不仅关注小行星带来的风险,也着眼于其蕴含的机遇。吴伟仁指出,小行星富含铁、镍、铂族金属以及水冰等资源,是一种太空中值得开发的“宝藏”。这种双重属性使得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成为国际航天领域的新焦点。



在监测能力建设方面,中国正在构建“中国复眼”行星雷达监测系统。二期工程可探测750万公里内的威胁目标,三期工程将把探测范围扩展至1.5亿公里。同时,中国还提出了在地月系统拉格朗日点,布置红外望远镜网络的天基监测方案。

中国明确表示将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在地面联合监测、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这种开放姿态获得了国际航天界的积极回应。

对此,有人留言说:“以前只在电影里看到的情节,现在国家真的要做了,感觉很自豪。”还有网友表示:“希望各国能一起合作,这关系到整个地球的安全。”也有网友指出:“这种长期投入很必要,虽然希望永远用不上防御系统。”

小行星防御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航天技术水平,更展现了其对全球安全责任的担当。随着各国陆续开展相关任务,人类正在从被动观测小行星进入主动干预的新阶段。

从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摧毁2000平方公里森林,到如今各国未雨绸缪构建防御体系,人类对太空威胁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正在不断提升。中国的小行星探测防御计划,既是对地球安全的守护,也是对太空资源利用的探索,最终将惠及全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9

标签:科技   小行星   中国   细节   计划   观测器   人类   航天   动能   地球   距离   风险   目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