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不似少溓游
编辑 | 不似少溓游
9月6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新一轮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新规,范围从尖端芯片制造设备扩展至成熟制程领域。
不仅3纳米以下技术受限,连用于28纳米等主流工艺的深紫外光刻机也需申请许可。
更令人意外的是,荷兰ASML随即宣布,其1970i和1980i两款旧款DUV设备出口中国也必须审批。这些本是支撑中国汽车、物联网等行业芯片生产的主力设备,如今也被卡住脖子。
这波操作,比以往更狠。它不再只盯着“最先进”,而是把整个链条都围了起来,连后门都堵死了。
可就在两个月前,不少人还觉得风向变了——英伟达H20芯片刚被解禁,黄仁勋高调访华,中美科技关系似乎迎来转机。
当时很多人信了那个说法:美国终于想通了,封锁没用,不如放行赚钱。但现在回头看,那场“解禁”更像是一个烟雾弹,一场精心设计的战术调整,而非战略退让。
时间倒回7月中旬。7月17日,黄仁勋现身北京链博会,满脸笑容地宣布美国已批准H20恢复对华销售。他称中国市场“至关重要”,强调英伟达将长期投入。
现场气氛热烈,仿佛中美芯片战就此降温。但细看他的发言,却有股微妙的优越感。
他夸奖字节跳动、腾讯、百度这些企业用AI改变世界,却全程未提华为。这家在国产芯片领域真正打破封锁的企业,被刻意忽略了。
这种态度不是偶然,在黄仁勋眼里,中国客户需要的是算力,而英伟达提供的是“唯一正确答案”。只要CUDA生态还在手,哪怕性能打折的H20,也能牢牢绑定用户。
他对其他企业的赞美,本质上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认可:你们做得不错,但离不开我的芯片。
这种观念,从上到下渗透在美国科技巨头的认知里——技术我掌握,规则我制定,市场你可以参与,但主导权不能动摇。
可现实早已不同,过去几年,美国一轮接一轮加码封锁,结果却是逼出了中国半导体的快速成长。
华为昇腾910B性能追平甚至局部超越H20的消息传出后,业内震动。更让美方警惕的是,像DeepSeek这样的AI公司,竟能用数千颗H800训练出世界级大模型,成本远低于行业预期。
这意味着,即便用“阉割版”芯片,中国也能走出自己的路。美国原本指望通过限制高端芯片拖慢中国AI发展,没想到反而催生了高效利用低算力的创新模式。
于是,策略变了,从“全面封锁”转向“精准控制”,H20的命运就是这个新策略的试验品。
这款芯片本就是为绕开出口管制而生的“特供版”,性能比H100低一大截,却仍能满足多数国内AI公司的训练需求。
今年4月,美国突然叫停H20出口,导致英伟达计提55亿美元损失,市值一度蒸发上千亿。外界普遍认为这是政治施压的结果。但仅仅三个月后,又迅速解禁。
这一禁一放之间,藏着深层算计。表面上看是给英伟达一条活路,实则是测试一种新模式:允许你卖,但要交“过路费”。
有消息称,英伟达和AMD同意将对华特供芯片收入的15%上缴美国政府,以此换取出口许可。
如果属实,按H20年销售额估算,美国每年可从中抽走近35亿美元。这等于把芯片变成了税收工具,BIS摇身一变成了创收部门。
更关键的是,这种“有条件放行”能有效分化中国市场。
一方面,继续维持对中国获取顶级算力的限制,确保美国在AI底层能力上的领先;另一方面,放出H20这类次高端产品,满足中国企业基本需求,防止它们彻底倒向国产替代。
只要主流应用还依赖CUDA生态,开发者就不会轻易迁移,国产芯片即便性能达标,也难打破软件壁垒。
但这条路也没走通,H20短暂恢复销售后不久,英伟达就被曝计划停产该型号,转而推出新一代“特供”产品B30。
这意味着H20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作为一颗临时妥协的产物,在中美博弈中充当缓冲垫,吸收政策波动带来的冲击。
当它的存在不再符合最新战略需要时,立刻被抛弃。所谓“解禁”,不过是让它多活了几个月,为下一代产品铺路。
如今一个月过去,美国再次升级封锁,目标直指成熟制程设备。这说明,所谓的“放松”只是假象。
真正的意图从未改变:绝不允许中国建立起完整、自主的半导体产业链。
哪怕你造得出28纳米芯片,也要让你买不到设备;哪怕你研发出能替代H20的国产GPU,也要让你无法规模化生产。
这场博弈的核心,从来不只是卖不卖芯片那么简单。美国真正害怕的,是中国形成从硬件到软件、从制造到应用的全栈自主能力。
一旦这个闭环建成,CUDA的垄断就会瓦解,全球AI格局也将重塑。所以他们宁愿牺牲短期商业利益,也要掐住关键节点。
反观中国,这几年最大的收获不是某一款芯片的突破,而是认清了一个事实:外部压力不会消失,指望对手“讲理”是幻想。唯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H20的起落沉浮证明,任何依赖外部供给的路径都是脆弱的。今天能卖给你的,明天就能收回。只有当国产芯片不仅能跑起来,还能让开发者愿意用、习惯用,才算真正站稳脚跟。
现在,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光刻机已经交付,中微公司的刻蚀机进入国际大厂验证名单,华大九天推出全流程国产EDA工具。
这些进展不像发布会那样耀眼,却是构建自主生态的基石。每一次封锁加码,都在加速这个进程。美国人以为他们在围堵,实际上是在为中国产业链提供明确的攻坚方向。
历史反复证明,靠封锁永远挡不住一个大国的技术崛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在极端封闭条件下搞出“两弹一星”;今天,面对更复杂的全球供应链压制,同样没有理由退缩。
H20可以被禁,也可以被放,但它改变不了趋势。真正的较量,不在某一款芯片的得失,而在谁能坚持到最后,谁能构建起不受制于人的技术体系。
美国或许以为,通过“放一点、卡一点”的方式,既能赚钱又能控局。但他们低估了中国的韧性,也误判了时代的潮流。全球化时代的技术霸权,建立在开放合作的基础上。
一旦把它变成武器,就注定了会被反噬。当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随时断供”是常态,自研替代就成了理性选择。
这不是情怀,而是生存逻辑。
H20曾被当作中美科技博弈中的缓冲器,最终却成了加速国产化进程的催化剂。未来回头看,这颗芯片的命运转折,或许正是中国半导体走向真正独立的起点。
参考资料:
《美国“设卡阻挠”中国再造台积电、ASML》——观察者网
《白山头:美国政府解禁英伟达H20,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观察者网
《H20芯片对华解禁,美国政府抽走15%收入,英伟达回应来了》——腾讯科技
《中国商务部发起美国模拟芯片和对华政策调查,影响几何?》——财经报刊
更新时间:2025-09-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