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逐渐下降,自然界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节,正确的养生方法能为健康越冬打下坚实基础。
秋冬季节已经来临,在中医理论中,秋冬是万物收藏、阳气内敛的季节,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主任张勇、主治医师邵旭燕提醒大家: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从“生长”转向“收藏”。
一、起居养生
作息调整是秋冬养生的首要任务。《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句话把古人“猫冬”的智慧说得明明白白,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养生智慧。提醒我们在冬季要保证充足睡眠,建议晚上10点前入睡,避免熬夜,不必过早起床,既能避开寒气,又能充分吸收阳气。午间小憩养神,中午可安排20~30分钟的午休,有助于恢复精力。古人说“寒从脚下起”,在冬季防寒保暖尤为重要,要特别注意三个关键部位:头颈部,“头为诸阳之会”,建议早晚出门戴围巾帽子;腰腹部,特别是女性,应注意腰腹保暖,避免受凉;足部,坚持每晚热水泡脚,水要没过脚踝,水温以40℃左右为宜,泡到微微发汗。做好这几点,为整个冬季充满电,为健康的根基添块砖。

二、饮食调养
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秋冬饮食应遵循“养阴防燥、温润滋补”的原则,为身体筑起一道温暖的健康屏障。温热为主,滋养为先。秋冬时节,人体的阳气内收,脾胃功能相对增强,正是进补的好时机,但是进补并非大鱼大肉,而是讲究循序渐进。山药、红薯、萝卜是秋冬“宝藏”,山药炖排骨健脾养胃,白萝卜有理气健脾之效,煮水喝还能缓解秋燥。“燥者润之”是秋冬饮食的重要原则,银耳百合粥能润肺止咳,蜂蜜柚子茶可化痰生津,红枣枸杞茶、红糖姜茶,办公室泡一杯,暖手又暖心。秋冬虽宜进补,但要避免过多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花椒,少食生冷食物,注意保暖防腹泻,保护脾胃阳气。
三、运动养生
秋冬季是体能储备的关键期,适度运动能更好地锻炼耐力、增强心肺功能,为抵御寒冬打下坚实基础。秋冬运动讲究“收敛”、“内养”,如八段锦,由八个动作组成,简单易学,注重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双手托天理三焦”等动作能够舒展胸肺,增强呼吸功能。整套功法可以调理三焦,疏通经络,增强免疫力。同时注意运动时间以上午9~11点或下午3~5点为佳,此时阳气较盛,气温适宜,可以避免早晚过凉刺激呼吸道。同时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淋漓,运动量要循序渐进,由小到大,让身体逐渐适应。

四、情志养生
秋冬时节,万物进入收藏状态,人的情志也应顺应自然,从夏日的张扬转向内敛安静。中医认为“冬主藏”,不仅是精气的闭藏,更是精神的涵养。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多参与安静的活动,如阅读、听音乐,适当晒太阳,有助于改善心情。此时若能善加调摄情志,可为身心筑起一道温暖的屏障。
五、穴位保健法
寒风乍起,正是疏通经络、培补阳气的最佳时节,秋冬时节穴位按摩保健简单实用,居家可做。如迎香穴:每日早晚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可预防感冒;足三里:经常按压此穴,能健脾胃、补中气;涌泉穴:睡前按摩脚底涌泉穴,有助安神入睡。此外,每日早晚用空拳轻轻拍打手臂内侧的肺经,有助于宣发肺气,增强卫外功能。沿着双腿拍打外侧的胆经,能促进气血流通,拍打力度以舒适为度。
秋冬养生重在“顺应”二字,顺应自然规律,顺应身体需求。通过科学的起居、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平和的心态,我们就能平稳度过秋冬季节,为来年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审稿专家: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主任张勇 主治医师 邵旭燕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