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隋雪 通讯员 祝姚玲 陈梦茜
最近,不少孩子被一种病毒“放倒”了——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有家长反映,孩子先出现咳嗽症状,再出现高热,到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RSV感染,幼儿园或小区里也频频传来孩子“中招”的消息。孩子夜里咳得无法安睡,一家人轮流照顾、心力交瘁;持续不退的高热,更是让家长心疼不已。
社交平台截图
社交平台截图
社交平台截图
孩子感染RSV后会自愈吗?哪类群体需要特别关注?什么情况下要上医院?有没有特效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唐兰芳教授团队,围绕家长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为大家带来权威科普。
Q1.RSV和其他呼吸道相关病毒相比,有什么特点?
1)主要威胁婴幼儿:对成年人和大孩子通常只引起感冒,但对婴幼儿(尤其是2岁以下)可能引发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如细支气管炎、肺炎)。
2)感染后无法产生持久免疫:一生中会反复感染,因为感染后产生的抗体不持久、不全面,无法提供终身保护。
3)典型的“呼哧”声:引起的细支气管炎会导致特征性的喘息,这是其区别于其他病毒的重要临床标志。
4)季节性极强:在温带地区,它会在每年冬春季形成一个非常固定的、明确的流行高峰。
Q2.从当前的接诊经验看,如果孩子中招RSV,会呈现怎样的症状?
当孩子(尤其是婴幼儿)感染RSV时,症状可以有很大的差异,从轻微感冒到严重下呼吸道感染。
在感染初期,症状通常与普通感冒非常相似,持续1~3天: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发热(通常是中低度发热38.5℃以下),喉咙痛,食欲下降等表现。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和成年人,RSV感染通常就停留在这个阶段,一周左右自行痊愈。
症状高峰期与下呼吸道感染风险(通常在病程第4~8天):高热持续不退,呼吸急促、喘息、咳嗽剧烈,精神萎靡、烦躁、进食量明显减少等。
Q3.其中是否有一些孩子的症状是比较重的,需要住院治疗,又是怎样的表现?和普通的感染者或者轻症的感染者相比,有什么不同?
一种情况是RSV感染者出现了下呼吸道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的表现,如喘息、剧烈的咳嗽、呼吸急促、呼吸费力和喂养困难等,甚至出现发绀、鼻翼扇动、胸壁吸气性凹陷、心动过速、脱水等病情严重的表现,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另外一种情况是当前患儿没有下呼吸道感染或没有病情严重的表现,但存在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或重症的危险因素,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6月龄以下婴儿、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囊性纤维化等慢性肺疾病,或有先天性心脏病、神经肌肉疾病、免疫缺陷的儿童,也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孩子出现以下的任一表现时需要住院治疗:如果患儿出现精神状态差、喂养困难、呼吸急促、口唇发绀、鼻翼扇动、胸壁吸气性凹陷、心动过速、皮肤干燥或者尿少等脱水表现时,表明已发展为重症。
Q4.感染RSV,家长需要很担忧吗?是否多数会自愈?
对于大多数健康足月的孩子,RSV确实会自愈,家长不必过度担忧;但对于特定高风险群体,则需要高度警惕。
Q5.哪些孩子需要重点关注?
以下群体的婴儿感染RSV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极高:早产儿(≤32周出生),低出生体重儿,具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慢性肺疾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先天性心脏病、囊性纤维化、神经肌肉疾病等潜在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不全的儿童(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移植患儿和处于化疗期的肿瘤性疾病患儿)。
Q6.如果家中有人感染RSV,其他家庭成员怎么预防被传染?
在家庭中预防RSV感染的措施有:
1) 在RSV流行季节,增加环境通风;
2) 避免去人多拥挤、空气流通不畅的公共场所,去的话建议戴口罩;
3) 勤洗手,尤其是高风险婴儿在暴露于有呼吸道感染风险的年长儿童或成人时;
4) 养成良好的咳嗽卫生习惯;
5) 定期对环境进行消毒,物体表面可选用浓度为0.1%的次氯酸钠或70%~90%的酒精进行消毒。
Q7.如果幼儿园或者校园有同学感染RSV,其他孩子怎么预防被感染?
1) 幼托机构、学校的感染者尽量由固定人员看护,避免交叉感染。
2) 加强应急监测,对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监测,及时发现RSV阳性人员。
3) 若幼儿园或者校园发生RSV暴发感染,应及时停止该机构的集体活动。
Q8.感染RSV,什么情况下需要到医院,什么情况下可以居家观察?
当孩子仅表现出以下轻度、常见感冒症状时,通常可以居家护理:
1) 精神状态:精神好,清醒时能玩耍、互动,表情愉悦。
2) 呼吸:呼吸平稳,没有呼吸急促或困难的表现。即使在睡眠中,呼吸声也是轻柔的。
3) 饮食:食欲可能略有下降,但仍有正常意愿吃奶、吃饭,能吞咽。
4) 发热:有发热,但体温容易用退烧药控制,退烧后精神状态好转。
5) 其他症状:仅有流鼻涕、鼻塞、轻微咳嗽、打喷嚏。
出现以下情况,表明病情可能正在加重,建议前往门诊,让医生进行评估:
1) 咳嗽:咳嗽加剧,变成频繁、深重的湿咳,影响睡眠和进食。
2) 呼吸:出现轻微的喘息(呼吸时有“咻咻”声),呼吸频率轻度加快。
3) 饮食:食欲明显下降,喝奶、喝水量不足平时的一半,但尚未完全拒绝。
4) 精神状态:比平时更烦躁,或显得有些疲倦,但还能被唤醒和互动。
5) 发热:持续超过3天的高热(超过39℃),或使用退烧药后效果不佳。
6) 脱水迹象:小便量略有减少,口唇稍干,但哭时仍有眼泪。
此时,医生需要听诊肺部,判断是否有下呼吸道感染(如细支气管炎、肺炎)的迹象,并给出专业指导。
Q9.居家观察期间,家长可以怎么做?
对症支持护理:治疗的核心是帮助孩子舒服一点,让身体自己对抗病毒。
1) 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吸鼻器和生理海水喷鼻剂清理鼻腔,尤其是在喂奶前。
2)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液体摄入:少量多次地喂奶喂水,防止脱水。
3) 缓解发热:如果孩子因发热不适,可按医嘱使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4) 增加空气湿度:使用加湿器可以缓解咳嗽和鼻腔不适。
密切观察:密切监测孩子的病情变化,尤其是夜间。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