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中美经贸博弈的“冰与火之歌”正悄然上演。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3%,远超美国1.25%的增速。东盟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全球产业链格局悄然生变。
与此同时,《华盛顿邮报》等美媒罕见承认:中国正以韧性和策略赢得这场贸易博弈。特朗普尚未落笔,新一份“礼物”却意外出现在中方案头,令国际舆论为之一振。
7月底,瑞典成为全球目光聚焦的舞台。中美双方代表在斯德哥尔摩展开第三轮经贸谈判。此前两轮僵局未破,外界普遍预期谈判难有突破。谈判结束后,中方率先展现出合作姿态,公开愿意延长90天“休战期”,为后续磋商再争取时间。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李成钢表示,维护中美经贸关系的健康稳定,是双方共同利益所在。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则强调,任何协议都需特朗普最终签字确认。
这一回合,全球资本市场反应谨慎。投资者更关注谈判背后中美各自的底气与策略。中国选择继续暂停部分对美24%对等关税,并同步延长反制措施,释放出以稳求变的信号。中方实际行动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可持续博弈的窗口期。
8月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前联合国高级顾问杰弗里·萨克斯的言论刷屏国际新闻。他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公开指出,美国试图通过贸易战压制中国,结果却陷入泥潭。萨克斯直言,特朗普力推的“大而美法案”(Great American Act),本意是振兴本土经济,但实际效果却像是一份“送给中国的礼物”。
首先,该法案大幅减税,却主要惠及美国富人和大型企业,忽略了底层民众利益。美国预算赤字飙升,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内部矛盾被进一步激发。其次,“大而美法案”暂停了基础设施及新能源项目,直接削弱了美国未来的技术竞争力。中国在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持续突破,全球话语权悄然转移。
萨克斯的观点得到多家权威智库侧面印证。根据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报告,2025年中国在新能源车、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关键产业链的全球市场份额首次超越美国。美国技术投入下降,创新活力受限。中国凭借“稀土牌”,在全球高科技供应链中握有话语权,为谈判增添筹码。
上半年,中美贸易数据呈现出鲜明对比。中国对美出口依赖度自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东盟国家贸易占比突破15%。中国出口结构持续优化,高附加值产品占比逐年攀升。美国则因对华高关税政策,制造业承压,企业投资信心下滑。
《华盛顿邮报》在8月5日的社论中指出,中国已凭多项数据赢得贸易战主动权。中美GDP增速差距拉大,美元持续承压。美国对外援助削减、科研投入下降,直接助推中国在先进技术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美媒罕见承认,过去半年中国全球好感度上升8.8%,而美国则下降1.5%。国际资本、游客与留学生流向正发生微妙转变,美元国际地位受到挑战。
亚太地区的外交格局也在重塑。印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美国传统盟友,因对美关税政策感到不满,逐步加强与中国在经贸、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东盟已成为中国外贸新引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全球投资者更加关注中国市场机遇,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4月,特朗普宣布将对中国商品关税提升至145%,试图以极限施压换取中方让步。中国则快速反制,实施对等关税,并对稀土出口实施管控。美国多家高科技企业因此面临原材料短缺压力,芯片、智能制造等核心产业链受挫。
到7月底,第三轮谈判未果,但中方向全球释放“以谈促稳”信号,主动提出延长休战期。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强调,是否继续休战须由特朗普最终拍板。美方迟迟未作表态,被认为在为自身争取更有利的谈判节奏。外媒普遍认为,美方希望将正式表态拖到8月12日暂缓期结束前,再决定下一步动作。
业内普遍预计,8月12日后,暂缓期很可能再顺延90天,直至11月9日。届时,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将于10月底在韩国举行,中美最高层有望借机会晤。无论最终是否达成正式协议,中美短期“休战期”大概率将延续。特朗普政府力图通过“拖字诀”,维持一种“半赢不输”的舆论氛围,争取国内政治空间。
7月,美国政府批准恢复向中国出售H20芯片。此举被外界视为美方对华科技制裁政策的微妙调整。与此同时,台湾地区高官过境美国及与美军方会面请求被搁置或取消,反映出中美在涉台问题上的新一轮互动。
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中美在高科技、地缘政治、外交安全等领域的分歧,正通过经贸谈判缓慢释放。美国《外交事务》等权威期刊分析,贸易战加剧了美国对外部经济依赖的担忧,而中国则以供应链自主可控为核心能力,进一步巩固全球产业链地位。
在软实力层面,半年内中国全球好感度上升8.8%,美国下降1.5%。权威民调显示,美国声誉下滑直接影响旅游、教育、投资等领域。美元贬值、美国企业海外机会减少,成为美媒关注新焦点。国际资本逐步流向中国,人民币资产成为新兴市场投资热土。
中美贸易战已进入结构性调整新阶段。中国以韧性和策略为武器,主动调整外贸结构,强化与东盟、欧盟等区域合作。美国则在国内政治压力下寻求边打边谈的平衡点。权威研究机构如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指出,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来自亚洲,中国已成为全球价值链重塑的关键变量。
多边主义成为新共识。世界贸易组织(WTO)、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多边框架内,中美竞争与合作并存。中国倡导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美国则在“美国优先”与多边合作之间反复摇摆。全球供应链分工格局重构,国际经济秩序加速演变。
贸易战的赢家从来不是关税数字本身,而是能够适应变化、掌控主动权的经济体。中国在新能源、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突破,为其赢得全球话语权奠定基础。美国在调整政策、修复联盟的同时,也在寻求自身优势领域的新突破。
参考资料:
中国网:2025-08-05 10:00:外媒观察丨贸易战背景下的中国经济:韧性持续彰显,为全球经济注入稳定性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