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来咨询宝宝吃饭慢问题的家长比较多,我们注意到也有不少家长认为宝宝吃饭慢是“故意磨蹭”、“不饿”、“玩心太重”
有同样烦恼的家长不是少数
其实,我们的吃饭速度受多重因素影响,即使是成年人,也有吃饭快的时候和吃饭慢的时候。对于宝宝来说,吃饭慢的原因并非是孩子的主观意愿,更多的在于孩子当前的进食能力与食物、环境要求,以及内在驱动力是否匹配。
被家长忽略的核心是——年龄是划分发育阶段的关键。
宝宝在2岁前受到生理能力的限制,比如口腔肌肉协调性差、精细动作正在发展中等,主要是饥饿感驱动为主,心理影响比较有限。2岁后,宝宝受到心理因素和与家长互动模式的影响显著增加,而且2岁前的生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可能依然存在,双重因素叠加之下,再加上往往是宝宝快要上幼儿园了,家长才重视宝宝的吃饭速度问题,但这时生理+心理调整难度倍增。
今天这个话题内容比较多,我们分为2岁前和2岁后两篇文章来分享,不要错过哟。
2岁前,“硬件升级中”
我们看到一位妈妈在网络上分享的信息:
19个月的宝宝一顿饭要吃半个小时,妈妈认为宝宝吃得太慢了。
这就要先说一说一顿饭到底要吃多久?
一般我们的标准是:
6~10个月:40~50分钟
10~18个月:30~40分钟
18个月以后:30分钟左右
其实这个时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实际操作中家长可以根据宝宝吃的食物、进食能力等来综合判断。比如吃鱼、带骨头的食物显然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吃炖菜比吃炒菜用的时间更长。宝宝口腔溃疡、疱疹、牙疼、出牙不适等也会让吃饭的时间延长。小宝宝刚添加辅食,重在感受和体验,加上进食技巧不足,吃饭时间更长,随着宝宝年龄的增加,生理发育更好,进食技巧掌握越来越熟练,吃饭速度加快。
了解了这些再来看这个宝宝的情况,吃饭慢吗?一点都不慢。只能说“有一种慢,叫妈妈觉得你慢”。
接着来了解一下宝宝在这个阶段的生理发育特点,这也是容易被家长忽视的细节:
1、口腔肌肉协调性不足:“吃”是一个和写字、骑车、游泳一样需要宝宝通过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的技能。刚吃辅食不久的宝宝咀嚼、搅拌、吞咽动作不熟练、不协调。食物在嘴里“捣鼓”半天咽不下去是常态。有的家长出于各种原因长期给宝宝吃软烂细腻的食物,宝宝吞咽多咀嚼少,或者家庭饮食种类比较单一,宝宝接触到的食物种类不多,掌握的进食技能有限也会影响吃饭速度。
2、精细动作发展中:抓握勺子、准确送入口、处理不同性状食物如米粒、小块肉的能力有限,过程笨拙耗时。使用餐具也是一个“熟练活儿”,练得少自然也是吃得慢。
3、饥饿或饱腹感信号模糊:这是很多家长的误区,认为宝宝吃饭慢就是不够饿,从生理角度来说小宝宝下丘脑调节机制不成熟,对饥饿饱腹的感受不清晰、表达不准确确实存在,另一方面,宝宝长期被喂饭,或吃饭时听故事、玩玩具(包括玩空碗空餐盘),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吃”这件事儿上,也会忽略身体发出的信号。久而久之,宝宝对饥饿和饱腹感信号陌生而忽略,“饥饿感驱动”很难在餐桌上表现出来。
4、口腔敏感:这种情况多见于长期吃细腻糊状食物,喜欢吃汤水多的食物的宝宝。因为长期吃细腻糊状或汤水多的食物,食物易吞咽,宝宝几乎无需咀嚼或只需要舌头简单搅拌即可,宝宝的口腔触觉会越来越敏感,表现出来的是对食物温度、质地(如颗粒感、粘稠度)异常敏感甚至排斥,也影响进食速度和意愿。
除了宝宝生理发育的特点,家长也存在一些喂养的误区:
1、坚持长期喂饭
这位妈妈的反馈就很典型:因为宝宝不好好吃饭,所以自己“被迫”喂饭。但实际上,喂饭和宝宝自己尝试吃并不冲突。这就像孩子学骑自行车一样,家长开车或骑车带着孩子出门并没有妨碍孩子学习骑自行车,只要家长安排练习的时间就行。吃饭也是同样的道理,吃饭时间就是宝宝练习各种进食技巧的时间,家长坚持喂饭等于剥夺了宝宝的练习时间。吃饭时不练习,难道在玩游戏的时候来练习如何吃饭?宝宝自己吃也不影响家长辅助喂,只要家长能慢慢的把吃饭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就可以了。
家长坚持喂饭,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势必要用一些物品或者手段,既然要喂,肯定宝宝是不需要有“吃饭”的动作的,宝宝只要乖乖张嘴吃闭嘴咽就可以了。这时宝宝的眼睛闲着、小手闲着、注意力也无需放在吃饭这个动作上,肯定会出现烦躁或注意力被别的事情吸引的情况,多数家长为了让宝宝乖乖被喂饭,会提供玩具或听故事等,这时宝宝边吃边玩就成为了必然。家长认为喂饭又快又干净,其实是把餐桌成功地变成了“游乐场”,宝宝的认知把“吃饭”和“玩耍”、“玩具”进行了绑定。没有玩具,不能玩,不能看动画就不吃饭或者吃饭时左顾右盼,都会影响吃饭的时间。
2、提供的食物“超纲”
多数家长会在宝宝1岁或2岁这种节点让宝宝的食物“升级”。比如原来给宝宝吃糊状食物或粥,“升级”为固体的手指食物,或者原来是单独做辅食改成让宝宝与全家共餐。
按照年龄来判断食物“升级”的时机是不准确的。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宝宝进食能力的发展,比如口腔肌肉力量、咀嚼能力、唇齿舌配合、处理不同食物的技巧等等。比如前面提到的19个月的宝宝吃的一餐食物
妈妈提到宝宝刚开始在玩食物,看到妈妈的食物和自己的一样,没有选择了,才开始吃自己的,先把米饭吃掉再慢慢吃其他的蔬菜。
这就是进食能力不足的宝宝吃饭时的选择:
1、路径依赖先试图用拖延、排斥、哭闹等方式换取家长因为不耐烦,进而提供自己喜欢吃的零食、水果或奶等其他食物。
2、家长坚持底线和原则,宝宝开始尝试吃自己的食物,从最容易吞咽且能饱腹的米饭开始吃。容易吃的食物吃饱了,难吃、费劲儿的食物就不必吃或可以少吃。
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家长使用的是一个陶瓷餐盘,没有分格,西蓝花、茄子(也可能是土豆)等显然是成人的标准来切的。这样的一餐和餐具,19个月的宝宝能在半小时内吃完,已经是非常棒了。实际上,这一餐调整一下,会让宝宝的接受度更高:
餐盘改成硅胶分格餐盘:陶瓷质地的餐具表面非常光滑,成年人使用筷子无需接触碗盘就能精准夹取,但对于小宝宝来说,光滑表面的餐具无疑是加大了舀取食物的难度。勺子和筷子在用法上显然不同,用勺子舀取食物的第一步是“抄底”,将勺子深入食物后翻转手腕舀取食物,碗盘表面太光滑,“抄底”这个动作会让食物滑动,这个移动的过程让宝宝的视觉定位产生偏差,加大难度。所以使用摩擦力更大的硅胶材质餐盘,更容易让宝宝使用餐具舀取食物。
分格餐盘可以很好的帮助宝宝区分主食和菜品,和图中没有分格的餐盘相比,分格餐盘每一格的边界更加清晰,餐具使用的范围变小了,舀取食物时动作幅度更小,更省力。
舀取食物变得轻松了,宝宝才更加愿意使用餐具,能提高宝宝的进食意愿。
食物的切配与宝宝的进食能力匹配:
说实话,大多数家庭希望宝宝尽快能吃“大人饭”的原因就是不想给宝宝单独做饭,希望宝宝“向上适配”,配合大人的喜好来吃饭。尽管说有的家庭也会兼顾孩子的口味,但整体来说,让进食技巧不足甚至有挑食行为的宝宝太早和全家共餐是弊大于利的。
比如还是上面这个19个月的宝宝一餐,为什么宝宝先吃米饭而不是选择味道更丰富多样的菜品吃?原因就是和茄子、西蓝花相比,米饭的颗粒更小,咀嚼的难度更小,吃起来更容易不费劲。
所以在制作三餐时,家长要尽量“向下适配”,以宝宝的口味和进食能力为标准,食物切得要适合宝宝的咬合能力、咀嚼能力。成年人吃孩子的食物显然比孩子吃成人食物要容易得多。只有当食物咬得断、能撕烂,能充分咀嚼咽下,宝宝吃得舒服了,才会更主动去吃。
3、口腔敏感或触觉防御
这一点其实在前面家长喂饭的部分提到了,家长为了方便喂饭,食物必定要制作成细碎颗粒,容易成团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用勺子舀起一勺送入宝宝嘴里,宝宝快速吞咽下去。很少有家长用筷子夹取胡萝卜丝、土豆块一点点喂宝宝吃的,对吧。
颗粒细碎容易成团的食物,且要有蔬菜和肉类保证营养,中餐里家庭最容易烹饪的就是各种炒饭、烩饭、面条、馄饨饺子和肉菜粥。这些食物入口后,宝宝只需要用门齿咬断,甚至连门齿都用不上,直接就可以用舌头把食物运送到口腔后部,简单搅拌后无需反复咀嚼刺激分泌唾液(因为本身食物含水量就高)就可以直接咽下,食物在口腔中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这就容易让口腔对食物的触感变得敏感,稍微干燥、表面粗糙的食物对宝宝来说就是一种强烈的刺激,非常陌生,入口后马上“拉响安全警报”,宝宝的警惕性瞬间提高了甚至会判断为“有毒的”、“不安全的食物”。
宝宝一旦把“不能快速吞咽,干燥且粗糙”的食物判断为“不安全”,吃饭就变成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儿。宝宝不可能永远吃糊状食物,也不会一直吃粥、烩饭或面条,总有一天食物要改成中餐最常见的米饭+炒菜的形式,或者家长在认为食物可以“升级”的食物改成固体手指食物。这时宝宝这种认识和对食物的排斥,会让吃饭速度大大下降,表现出来的是宝宝玩食物不往嘴里送,或者吃吃吐吐咽不下去,甚至哭闹不愿吃饭。
所以,家长在制作辅食阶段,要注意辅食从稀到稠、从细到粗的过渡,尽量避免长期吃单一种类食物。
总而言之,宝宝在2岁之前吃饭慢的问题,主要还是家长提供的食物和宝宝进食能力不匹配,另外家长采取了一些错误的喂养方式造成的。只要家长查找出影响宝宝吃饭的原因,及时调整喂养细节,宝宝吃饭慢的问题很快就会改善。
2岁以后,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认知和心理发育逐渐成熟,再加上独立意识日益强烈,进食技巧的不足,家长与宝宝互动模式、亲子关系对宝宝吃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改变食物和搭配已无法彻底解决宝宝吃饭慢的问题,那么还有哪些细节需要家长注意呢?明天我们的更新会详细分析,不要错过哦。
更新时间:2025-08-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