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头条热搜上有个话题:人到中年,除了钱什么最重要?
一下子懵住了。哪个年龄段的人算得上是“中年”呢?
这其实就像我们的中餐一样,之所以无法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把连锁店开得满天下都是,根本原因就是在食材使用、烹饪方法上缺乏统一的标准。
不是吗?父一辈子一辈就这么过来了,最起码家庭厨房里的操作全凭个人感觉,尤其是调味品的使用更是模糊着来。即便是有菜谱,上面标注的也多半是“料酒适量”“盐少许”……
如今,抖音里经常有人天天锻炼、美容,目标就是成为“中年少女”,从面相上看,压根儿就看不出她们的生理年龄;而如果你要说判断的标准是心理年龄,那现实生活中的“少年老成”“老小孩”又该怎么说?
其实,“中年”的界定并没有全球统一的标准,既因为文化、社会、医学、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的视角而有所差异,也会随着时代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
医学上,通常以生理机能变化为核心,将45岁~64 岁的人认为是“中年”,其中45~54岁为 “早中年”,55~64 岁为“晚中年”入退休前期。这和社会学、人口学上划分基本一致。
具体到我们国内,结合退休制度,一般认为40岁~60 岁左右为中年。
这个阶段的人大多数要承担“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责任,同时在职业中可能处于中高层或面临转型压力。如果以人体部位来打比方,中年就是人的“腰部”,既关键又脆弱,发生椎间盘突出的可能性最大,因此也就出现了一个被普遍认可的词儿:
中年危机。
这可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早在1980年,作家谌容就发表过题为《人到中年》的中篇小说,被誉为改革开放初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曾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被改编为电影,影响深远。
小说聚焦中年知识分子的现实困境,展现了中年一代知识分子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既要面对专业理想与现实琐碎的冲突,又要承受身体透支、精神焦虑的生存状态。
回到本文的话题上去:人到中年,除了钱,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为什么要强调“除了钱”?道理很简单:现在早已过了那个越穷越光荣、耻于谈钱的时代了。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经济基础永远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钱是不是“最重要”的,不好说;但说它“重要”,却是共识。
多年前就有个很辩证的说法:“钱不是万能的,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近来有人变了个表达方式调侃,意思其实差不多:
“人生中99%的问题都是钱可以解决的,剩下的1%需要更多的钱来解决。”
这些话说出来好像有点赤祼祼,但比起那些心口不一的人来要磊落得多。只要来源合理合法,没什么需要遮遮掩掩的。
除了钱,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尽管不同阶层、职业、价值观的人在侧重点上会有些差异,但只要是人,就总会有些共通的东西。
有两位网友的表达就相当精彩,兹润色后转述些许:
“人到中年,钱当然是好东西,但比钱更要命的是——夜里能一觉到天亮,蹲下身子系鞋带时不喘,体检报告上的箭头全朝下。”
“孩子叫你时别喊‘那个谁’,老婆吐槽时能插得上嘴,老同学聚会不用靠P图撑场面。说到底,兜里有俩钢镚儿是底气,身上没毛病、身边有人气,才是能笑着数钱的本钱啊!”
前一位网友,认为最重要的是身体健康;
后一位网友,除了健康(身上没赞美)外,还强调了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的重要性,这其实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这让我想起了《论语》里的一个片段(这应该是这部经典里最长的一篇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学生点(曾晳)的志向是:天气暖和的时候,穿上春装,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
对于其他学生的豪言壮语,孔子不置可否,却唯独对曾晳(点)的所谓志向不但有同感,而且大发感慨,可见,人到中年的孔子,与奔波谋求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比起来,还是认为内心的平和与生活的平淡才是最重要,也最难得的。
另一名网友写道:
人到中年才懂得,
人生,一站有一站的风景,
一岁有一岁的味道。
无论你活成什么样子,
都有人说三道四。
这份达观与通透,真的很智慧,也很动人。
年轻时总是着急忙慌地往前赶,想活成别人眼里的“标准答案”,人到中年才慢慢明白,所谓风景,从来不是别人定义的“应该有什么”,而是自己手里握着的、脚下踩着的、心里感受着的当下——
可能是晚上回家时窗帘上透出的那缕灯光,可能是和老友闲聊时无拘无束的那份松弛,也可能是接受“求不得是人生常态”的那种坦然。
这或许才是人到中年的真正底气。
还是用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中的那段话来结尾吧: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知人篇70)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